-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胆石症成因分子生物学机制探究现状
胆石症是我国的一种常见病,近年来有逐年升高趋 势。按结石所含的成分,分为3类: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 石、混合型结石,其中以胆固醇结石最为多见。胆石症易受 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反复发作,对人群健康的危害日益严重。 有资料表明:人群中有8%?11%的人患有胆石症[1-2], 我国成年人群胆石症的患病率也较高[3]。有关其危险因素, 国内外开展了不少研究,发现年龄、性别、饮食、代谢 以及地理环境因素等与之有关[13],但确切的病因和发病 机理尚不十分清楚。
1胆石症的危险因素
目前研究表明,胆石症的危险因素大致分为3类:①饮 食结构,胆石症患者往往多油腻饮食如动物脂肪、油煎食物、 肉食、奶油等和早餐不规则等;②患者自身的因素,如不 适当的减肥、多孕产次、高血脂和高血压或女性、年龄、肥 胖和体质量指数增加等;③遗传因素,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胆 石病的家族聚集性。美国中西部带北欧白人血统家庭的胆石 病遗传度为0.29 [14]。国内杨松[15]等报道317个家系的 胆石病遗传度为0. 22o上海瑞金医院于2000年研究本地 区93个汉族家系,发现胆石患病率为54%,是人群患病率 (5. 6%)的近10倍,具有明显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延 迟遗传的特点[11] o此外也有研究证实一些疾病:如慢性肝 病(肝硬化、脂肪肝)、糖尿病、胃切除术、十二指肠憩室 等也是胆石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2胆石症形成的遗传因素
胆石症的形成机制极其复杂,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等 多方面综合影响,其中遗传因素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多 数学者认为:胆石病是以常染色体显性延迟遗传为特点,具 有遗传倾向的一种多基因遗传病,其中多个基因的微效累积 影响和后天的环境因素在其发病过程中起主要作用 [11-12] o在多种不同且不可知的基因和环境相互作用下会 导致胆结石的发生,经过多个实验研究人、人和家属以及动 物发现胆固醇结石病具有一定的遗传性。曾经有专家研究近 交系的小鼠,从中得知首个小鼠致石基因基因[16],也因此 把研究方向转向了胆固醇结石病在遗传方面的研究。在研 究小鼠的实验中发现,在易成石小鼠和抗成石小鼠的子代 中,胆石症遗传症状为显性。因为喂养饲料导致结石的小鼠 胆汁中胆固醇与胆汁酸之比以及胆固醇与卵磷脂之比都有 明显的升高并达到了饱和状态,而胆固醇的溶解或者是沉淀 则由胆固醇的浓度以及它与卵磷脂胆汁酸的比值决定,当比 值达到一定时,结石就会形成,一旦新的成石基因功能出现 异常或者是不稳定情况也会导致胆固醇磷脂和胆汁酸盐比 例出现不协调,胆固醇达到饱和的状态而促使结石形成。
3致石基因的研究
致石基因的研究是胆石症研究的深入,是胆石症在分子 生物学研究的方向,也是人类攻克自身疾病的追求,同时 反映了当今分子生物学发展以及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科研方 向。早在19世纪中叶就有学者提出胆石病具有遗传性的观 点。Me Connel 1也提出胆石病具有遗传性的特点,并认为胆 石病是多基因遗传病。胆石病发病率在本家系高达53.24%, 是普通人群患病率的4?5倍,遗传度在I级亲属达 138%±7%,同卵双生子同病率100%[17]。通过系谱分析,发 现患病机会在男女之间是均等,未出现隔代遗传现象,符合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点。
胆石症的发生可由多种未确定基因和环境的复杂相互 作用所形成。通过对人群、家系和动物研究提示胆固醇结石 病具有遗传性ol995年Pai gen和Cnrey等利用近交系小鼠, 发现了首个小鼠致石基因)L i t h 1基因,由此开始了 胆石病在遗传基础方面的研究[4]。实验中发现,在易成石 小鼠和抗石小鼠的子代中,胆石症具有显性遗传性状,而 且在135个子代小鼠中102个形成胆石,成石与未成石之 比在3: 1,提示胆石病为多基因遗传,至少有2个以上 基因控制结石病发生,因为在子代鼠中成石和不成石之比 不在1: 1单基因遗传范围内。在对成石小鼠进行基因扫描 也证实,至少有两个基因和胆石病连锁,发现2号染色体 D2 M i t 1 1和D2 M it6 6存在小鼠致石基因,因此命 名为L ithl基因[19] o此后又相继发现了几个致石基因, 分别定位于6、7、8、10、19和X染色体[5]。这种基因 的存在使喂养致石饲料的小鼠胆汁胆固醇与卵磷脂之比、胆 固醇与胆汁酸之比明显升高,并早达到饱和值,胆固醇溶 解和沉淀依赖于胆固醇浓度及其与卵磷脂、胆汁酸的比值, 比值的升髙导致胆固醇析出形成结石。另有研究显示,在 易致石鼠中发现胆囊收缩素受体A ( CCK2A )呈下降水平,
人类CCK2A受体基因和动物CCK基因分别位于5、9染色体, 显然不是Lithl基因的候选基因。在致石饲料喂养下可使此 类小鼠出现胆囊容积增大,胆囊收缩功能减弱,认为是小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