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件:发热诊断与处理.ppt
3、间隙热(intermittent fever) 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0 39 38 37 36 间隙热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 4、波状热(undulant fever) 体温渐升至39 ?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常见于布鲁菌病。 40 39 38 37 36 波状热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 5、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 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 常见于结核病、风湿热等。 40 39 38 37 36 不规则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 注意 小儿热型不如成人典型,由于近年不少疾病在基层医院已开始用抗生素控制,以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也会对体温产生明显影响,使热型发生变化,使其对疾病鉴别诊断的意义远不如过去。 发热时人体免疫功能增强,可增强白细胞的动力及活性,刺激干扰素的产生及激活T细胞的功能。发热可使一些病原体生长受抑。这些均有利于清除病原体,促进疾病的好转。动物实验也发现感染后能引起发热的动物要比不能引起发热的动物病死率低。 但发热尤其是高热时,也会对机体带来一定危害。例如高热可引起惊厥,发热使氧消耗增加,对本已缺氧的病人可加重组织缺氧;发热时心搏出量增加,可使心脏病或贫血病人加重心脏负担,甚至引起心力衰竭;高热可增高颅内压等。因此,对每一具体病儿应作具体分析,必要时给予对症治疗。 惊厥 五、治 疗 要 点 1、病因治疗: 如感染性疾病需使用有效抗生素。风湿性疾病需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肿瘤性疾病需化疗等 2、对症治疗: 2.对症治疗(1)降温 物理降温(退热帖、酒精擦浴、冰袋、降温机等) 药物降温(布洛芬等口服,柴胡、氨基比林肌注,阿沙吉尔静注等) 病因未明确前,慎用或禁用激素降温 (2)其他 各系统症状的对症处理,如:止惊(安定、鲁米那等),止咳化痰、止呕等。激素要慎用。 THANK YOU SUCCESS * * 可编辑 * * * * * * * 可编辑 可编辑 花都区妇幼保健院儿科 发热诊断与处理 发热的定义 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使产热 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 范围内。 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 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过正 常范围,称为发热。 一、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 正常人一般为 36-37℃ 左右 小儿体温的正常值各家报道并不完全一致,这是因为正常体温可随各种因素影响而发生变化:①体温可随性别、年龄及种族不同有所变化;②正常体温受昼夜及季节变化的影响,一日间以清晨体温最低,下午至傍晚最高;夏季体温稍高,据统计上午平均体温为36.9℃,其它三季平均为36.6℃; ③喂奶、饭后、运动、哭闹、衣被过厚及室温过高均可使小儿体温升高达37.5℃左右(腋表);④肛表测得的体温比口表高约0.3℃,口表测得的体温比腋表高约0.4℃,这种差别随体温升高变得不明显,高热病人三者基本一致。 测温时间长短对所测得的体温也有影响,测温时间长测得的体温略高,将腋表、口表及肛表测温时间分别固定为5、3、2分钟,则三种测试方法所得结果近似。 一般认为体温比平时所测温度增高为发热。目前儿科临床多采用腋表测温,因其较方便,且不易引起交叉感染。除环境温度过低,或病儿循环不良时,腋表所测体温偏低,需采用肛表测温较准确可靠,一般均可满足临床需要。 腋表测温时间以5分钟为准,正常体温一般为36℃~37℃,如只是个别1次体温达37.4℃,全身情况良好,又无自觉症状,可不认为是病态。 二、病因与临床分类 1. 感染性发热* 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支原体、 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 2.非感染性发热 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术后、烧伤、出血等 抗原抗体反应:如风湿热、药物热、结缔组织病 内分泌代谢障碍:如甲亢、 皮肤散热减少:如广泛性皮炎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如中暑、脑出血等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多为低热,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其他表现,属功能性范畴。 三、临 床 表 现 按体温高低可将发热分为4类,以腋表为准,38℃为低热,3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