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电器复合触头寿命试验中热应力与界面裂纹特性研究-电气工程专业论文.docxVIP

继电器复合触头寿命试验中热应力与界面裂纹特性研究-电气工程专业论文.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Classified Index: TM501 U.D.C: 621.3Dissertation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in EngineeringRESEARCH ON THERMAL STRESS AND INTERFACE CRACK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ELAY COMPOSITE CONTACT IN LIFE TESTCandidate:Li DongyuanSupervisor:Li FenggeAcademic Degree Applied for:Master of EngineeringSpeciality:Electrical EngineeringAffiliation:Schoo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Date of Defence:June, 2014Degree-Conferring-Institution: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摘要银金属氧化物/铜复合触头因其优良的性能被广泛应用于继电器等低压电 器中。复合触头寿命试验中的主要失效模式是动复合触头银金属氧化物层逐渐 与铜层分离剥落并与静复合触头粘接。本文以银金属氧化物/铜复合触头为研 究对象,对继电器复合触头寿命试验中的失效现象进行分析,建立继电器电寿 命热-应力分析模型,并从温度和应力角度研究银金属氧化物层厚度和负载等 级对复合触头结合面裂纹力学特性的影响规律。首先,本文建立了继电器寿命试验中包含稳定通电、电弧燃烧和触头分离 三个阶段的统一瞬态热场有限元模型,可实现继电器寿命试验中任一次动作的 瞬态温度场求解。其中对复合触头接触电阻和电弧处的空气进行了等效建模, 按各阶段顺序施加接触电阻热生成率和电弧生热的热流密度,通过循环求解的 方式得到了继电器电寿命试验中的瞬态温度场分布。然后通过对电寿命试验中 的继电器进行测温试验,对建立的模型和仿真结果进行验证。其次,通过间接耦合方法实现了机、电、热的多物理场计算,得到了继电 器温度达到动态稳定时动复合触头的等效应力分布情况。通过对不同银金属氧 化物层厚度的复合触头寿命试验过程中的温度和应力分布进行求解,得出了在 不同负载条件下复合触头热-应力分布与银金属氧化物层厚度的关系,为进一 步研究动复合触头结合面的裂纹萌生提供了依据。最后,根据动复合触头的应力分析结果对结合面裂纹进行假设,引入复应 力强度因子描述裂纹尖端附近的应力强弱,建立了带有裂纹的复合触头二维有 限元模型。基于该模型进行了热应力间接耦合分析,采用裂纹表面位移法计算 不同银金属氧化物层、不同载荷下动复合触头结合面的复应力强度因子,明确 了在不同负载等级下银金属氧化物层厚度对复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本文研究所得结论为进一步优化复合触头的结构及研究复合触头界面裂纹 的萌生和扩展机理提供了依据。关键词:复合触头;热应力;有限元仿真;复应力强度因子I -AbstractThe AgMeO/Cu composite contact is widely used in the low voltage electrical apparatus because of its excellent performance. The composite contact failed because of the AgMeO layer of the moving contact peeling from the Cu layer and spiced with the fixed contact in the life test. In this paper, the typical AgMeO/Cu composite contacts were regard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failure of composite contact repeat process was analyzed. A complete simulation was established to calculate the temperature and thermal stress of the relay in the life test. It was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the AgMeO layer’s thickness on the moving contact interface crack parameters under different load conditions from the temperature and the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1****984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