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风景园林中的“设计结合自然”.docVIP

我国古代风景园林中的“设计结合自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国古代风景园林中的“设计结合自然” 摘要:指出了《设计结合自然》这部巨著对城市规划、景观学、建 筑学等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其提出的人地矛盾问题与当前我国 景观建设面临的问题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通过理解《设计结合然》的 思想,结合我国古代风景园林建设,以西湖为例,探究了其现实意义,特 别是对城市景观建设的指导意义,并对现代城市景观建设如何得到提升进 行了探讨。 关键词:设计结合自然;杭州西湖;古代风景园林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17)1引言 20世纪60年代著名园林设计师、规划师和教育家麦克哈格教授所著 的《设计结合自然》一问世,就引起了公共媒体的广泛关注,它对城市规 划、建筑学和景观学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探寻该巨著的思想内涵,结合我 国古代风景园林建设,研宂其城市景观建设方法及手段,吸收世界先进的 风景园林文化思想,对传承中国传统,发展我国现代风景园林建设,促进 社会和谐和环境更加美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设计结合自然》的产生背景及核心思想 20世纪60年代,西方各国虽然在经济上得到了高速的发展,但随之 带来的环境污染,使人们也认识到人类无限制地掠夺自然资源所带来的恶 果,由此兴起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运动。麦克哈格针对城市建设对环境所 带来的巨大破坏,撰写了《设计结合自然》这部理论巨著。麦克哈格运用 生态学的原理来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人与自然应该是相互依存的,不 能以人为中心,人类应该去适应自然而不是去改造自然;同时也提出了土 地利用的准则,在建设开发时耍注重土地本身的科学性而不是人们的直觉 判断。麦克哈格在书中将景观看做一个生态系统,通过地理学、地形学、 坡度、地价、排水、居住价值、历史价值、风景价值等因素进行叠加综合 考虑,这是景观之于自然、社会、经济应持有多重价值的重视态度,他所 提出的这种多层叠加的“千层饼模式”的分析方法也将景观建设提高到新 的高度。 3 “设计结合自然”的现实意义 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环境破坏和人地矛盾的问题也越 来越突出,所以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土地也就成力关注焦点。 《设计结合自然》不仅让人们珍视自然、保护自然,更重要的是提出了一 种在大规模建设屮让环境和土地得到平衡的方法。这种方法在思想实际上 与我国古代造园有异曲同工之妙。笔者以杭州西湖为例,对我国古代造园 展开研宂,探宂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 4我国古代山水园林杭州西湖中所体现的自然思想 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区西面,杭州城与西湖山水之间相互渗透、 相互影响,使杭州具有“三面云山一面城”的独特风貌。山、水、城的 互相交融充分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思想,也表明了我国古代无意识地将 设计结合自然”融入到建设中。 4.1顺应自然的西湖治理方略 两千多年前,西湖还是一个海湾,由于南北两座III顺势流下的泥沙不 断堆积,形成了两个沙嘴,随着时间流逝,两个沙嘴慢慢靠拢,最终将这 个海湾成为一个内湖,这就是西湖。由于山上流下来的泥沙不断的流向西 湖,所以从古至今,人们也没有停止对西湖的疏浚工作。隋朝开始修建南 运河,将北运河相连,促进了当地的发展。唐朝李泌作为杭州刺史,采用 “开阴窦”的方法将西湖的水引进城内,并且在钱塘门、涌金门一代开凿 了 6 口井,解决了当地民众的饮水问题;随后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在杭 州担任刺史兴修水利工程,在钱塘门外的石涵桥附近扩建石涵,修建堤坝 和水闸,疏浚西湖,有效地解决了周边农田的灌溉问题,后人为了纪念白 居易将他修建的堤坝称为白公堤;五代十国,吴越国派兵疏浚西湖,解决 了西湖再次淤积的问题,确保了西湖的完整性;宋代,蔚草湮塞再次严重, 苏轼上书宋哲宗,请求疏浚西湖,并动员20刀名民工疏浚西湖,将淤泥 和蔚草堆砌成2.8 km长的苏堤,堤上建造6座石拱桥,自此两湖分为东 西两个部分;元朝后期,富豪贵族占湖造田,西湖的大部分区域变成了茭 田荷荡;至明代,杨孟瑛上书请求疏浚西湖,将苏堤以西一带的淤泥淸理, 拆毀田荡扩张水面,并将这些淤泥用以加宽苏堤,在西湖西部堆筑长堤, 后人为了纪念,命名为“杨公堤”。后来,西湖又经过了几次的疏浚,将 激泥在湖中央堆成湖心亭和小瀛洲两个岛屿;雍正年间,又对西湖进行了 大规模的疏浚,李卫在茅家埠、金沙港、丁家山、赤山埠四个地方修筑了 石堰,并开浚西湖湖道,用来蓄泄沙土流入西湖;到了嘉庆五年,颜检上 书要求在西湖兴修水利工程,后来由阮元主持修建,将西湖挖出来的泥土 堆筑成土墩,为了纪念,将其命名为“阮公墩”。 由此可知,西湖从古至今的持续发展,是一次乂一次“淤积一疏浚一 淤积一疏浚”的人工干预的结果,但是在历次整治过程中古代建设者们都 本着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来进行风景营造的思想。这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