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桐城派清代书院教育的典范
书院是我国古代独特的文化、教育组织。清初为 了防止汉族士人利用书院进行反清活动,限制书院发 展。康熙亲政后,为了加强思想统治,以书院作为宣 传程朱理学、讲授科举时文的平台,书院迎来了发展 契机。各地书院兴盛,让桐城派作家有了安身立命的 最佳场所,也为桐城派发展、壮大提供了重要保障, 桐城派逐渐成为清代书院教育的引领者。
桐城派作家浓厚的书院讲学情怀
与历史上其他文学流派不同,桐城派作家迫于时 势,与官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他们的主要活动 和人生志趣,与教育尤其是书院教育割舍不开。桐城 派先驱者戴名世年轻时就靠授徒谋生。桐城派创始人 方苞,因家境贫寒,设馆自赡;步入仕途后,曾被诚 亲王聘为王子师,并在翰林院任教。方苞在京城数十 年,主要精力都用于教书创作和研究经史。方苞未曾 执教书院,但以刘大搬、叶酉、沈廷芳等为代表的众 多弟子,都曾执教书院。刘大槲科考屡屡受挫,或居 乡或游幕,均以教书为业。他先后任山西百泉书院、 安徽敬敷和问政书院山长,担任黟县教谕;晚年归里, 仍讲学不辍。其挚友姚范、方泽,弟子姚鼐、王灼等 都主讲书院,传其衣钵。
姚鼐号称桐城派集大成者,在古文理论与创作实 践上为桐城派的创立打下了坚实基础,还通过主讲书 院为桐城派培养了一支享誉文坛的精英队伍。乾隆三 十九年(1774),姚鼐从四库馆辞官后,即赴书院讲 学。姚莹在“从袓惜抱先生行状”中说:“(姚鼐) 既还江南,辽东朱子颍为两淮运使,延先生主讲梅花 书院,久之,书绂庭尚书总督两江,延主钟山书院。 自是,扬州则梅花,徽州则紫阳,安庆则敬敷,主讲 席者四十年。所至,士以受业先生为幸,或越千里从 学。四方贤隽,自达官以至学人,过先生所在必求见 焉。”可见姚鼐讲学影响广泛,弟子众多。如梅曾亮、 管同、方东树、刘开等“姚门四杰”,以及姚莹、陈 用光、姚椿等都是文学英才,他们也主讲各地书院, 学子遍及大江南北,桐城派的影响剧增。道光以后, 姚鼐再传弟子中,又有方宗诚等数十人从事书院讲学, 促进了书院和文派发
咸丰、同治时期,曾国藩广纳时贤英才,张裕钊、 吴汝給、薛福成、黎庶昌等“四大弟子”享誉文坛, 其中张裕钊、吴汝纶情系书院,致力于培养新式人才。 桐城派在河北的扩展,与张、吴二人主讲莲池书院息
息相关。在他们的影响下,贺涛、马其昶等一批弟子 对书院讲学一往情深,活跃于各大书院。尤其值得称 道的是张裕钊、吴汝纶在莲池书院时,首开招收外国 留学生的先例,一批爱慕中华文化的日本学子如宫岛 咏士、中岛裁之等,远涉重洋,负笈渡海求学,学成 归国后宣传中国文化艺术,桐城派的声名再传海外, 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一段佳话。
从刘大槲算起,桐城派作家有近百人从事书院讲 学,每个时期的代表人物都与书院讲学有着或深或浅 的渊源,展现出继承传统、勇于创新的讲学情怀,造 就了文学、教育发展史上的奇观。
桐城派作家重视书院教育的主要实践
桐城派作家或为官,或从教,或游幕,都心系书 院与教育。他们有的为官一地,大力兴建、修复书院, 发展教育;有的主讲书院,坚持因材施教,与时倶进, 体现出变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有的游历幕府,对幕主 广施影响,献计书院教育和人才培养。综观桐城派作 家从事书院教育的实践和成效,可以看出他们重视书 院建设、精心培养人才、关注国计民生的远见卓识; 他们关于书院教育的一些举措,具有引领与示范作用。
一是兴建、修复书院。桐城派作家每到一地任职, 倾心书院建设。如姚莹在福建、台湾、四川等地为官, 兴建九和、海东、玉环书院,促进当地教育发展和人 才培养。桐城派中兴之臣曾国藩,在军务之余,兴建、 修复湖南、安徽、江苏等地书院,亲自督查、出题、 阅卷。曾国藩“立书院以养寒士”,使因战乱而人文 凋敝的苏、浙、皖地区恢复生机,铸就此后百余年间 英才辈出的辉煌。在曾国藩的感召下,其好友、幕僚 及湘军首领积极修复各地书院。如吴汝纶在深州、冀 州任职,兴建、整顿书院,亲自讲课,“聚一州三县 高材生亲课之,民忘其吏,推为大师”;他在河北为 官近二十年,“其文教斐然冠畿辅”。方宗诚补枣强 县令,创立正谊讲舍和敬义书院,充分展示桐城派办 学理念和构想,造福枣强百姓。
二是改革并完善相关书院的管理制度。桐城派作 家就如何办好书院,从制度建设、招生规模、教学方 法、经费筹措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改进、完善措施。 如姚鼐在生徒学习目的和培养人才目标上,注重锤炼 生徒的德行操守,强调“明理”和“学佐当世之用”, 这些有助于扭转清代书院过于突出科考功能,平衡古 文与时文教学之间的矛盾;在教学上,要求弟子关注 社会和民生,主张“文以载道”;在教师遴选上,重
点考察德行与道艺,德行上要“敦行谊”,道艺上要
“工为文”,彰显老师的表率作用;在管理上,健全 制度,完善奖惩措施。姚门弟子也积极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