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秦汉文学课件第五章 东汉辞赋.pptVIP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秦汉文学课件第五章 东汉辞赋.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第五章 东汉辞赋 第一节 京都赋的兴起 一、东汉赋风的新变: 1、各个时期较突出的社会问题,往往成为他们创作的直接、间接诱因 2、辞赋家们考虑如何看待和处理赋的社会作用问题 。 3、汉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感情激切的抒情赋。 4、深邃冷峻、平正典雅的风格 二、京都赋的兴起 (一)班固《两都赋》 1、原委和宗旨: 《两都赋》前有序,说明作赋原委和宗旨:一方面则是“海内清平,朝廷无事,京师修宫室,浚城隍,起苑囿,以备制度”,另一方面则是“西土耆老咸怀怨思,冀上之眷顾”。于是,他作《两都赋》,“以极众人之所眩曜,折以今之法度”。这说明他作比赋的背景同杜笃是一致的,只是两人的观点、感受正相反。他把西都、东都的选择,人们感受、主张的差异,归结为法度的不同,从而赋予 作品以较强的理性色彩。 2、解题: 《两都赋》传本分为《西都赋》和《东都赋》两篇,实为上下章。作品虚拟“西都宾”、“东都主人”两个人物,通过他们的谈话构成过渡;同时,两个人物分别代表都雍、都洛两种不同的态度,而在宾主的设定之间,作者的立场已明晰可辨。《西都赋》重在抒发“怀旧之蓄念”、“思古之幽情”。在《东都赋》中,他着力描绘了洛阳的法度,也就是后汉的制度之美。他盛赞光武帝重造纲纪的赫赫帝功,颂扬他迁都改邑的重要决策。作为与西都的巨丽之美相对比而着力描绘东都法度之美,较多地体现在明帝朝。作品充分肯定明帝 朝崇盛礼乐,修明法度,巡狩万国,稽考声教所取得的成就。 3、立意与宗旨: 《两都赋》的宗旨就在于批评旧的京都意识,确立新的京都观。作品的立意在《东都赋》卷末表述得很充分。他指出,主张迁都长安的人“颇识旧典,又徒驰骋乎末流,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他们明于知古而昧于察今,他们孤立地、片面地强调城池、宫廷建设的品物之美,而不知礼乐文明建设对于京都的重要性。他以充分体现出礼乐文明的新的京都观,扬弃“西都宾”所代表的京 都意识,这就是序言中所说的“折以今之法度”。而这,正是《两都赋》宗旨的 集中体现。 4、艺术特色: 《两都赋》在艺术表现方面吸收了司马相如和扬雄的成功经验,如上下篇相 互对比的结构,主客问答的过渡形式,划分畛域、逐次铺叙的展开过程等,然而,他的创新也很突出。 (二)张衡《二京赋》 在以都会或京都为题材的作品中,具有一定的成就并在赋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还有张衡(78-139)的《二京赋》。张衡是东汉中期著名的科学家和文学家,他见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乃拟班固《两都赋》,创作了《二京赋》。《二京赋》在结构谋篇方面完全模仿《两都赋》,以《西京赋》、《东京赋》构成上下篇。 (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 在以京都、都会为题材的作品中,较具特色的作品还有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两都赋》、《二京赋》、扬雄的《甘泉赋》都对宫殿的壮丽华美作了生动的描写,王延寿则在这方面表现出独特的艺术才能。王延寿少有异才,客游鲁,见汉景帝子鲁恭王所建的灵光殿巍峨壮美,且经王莽之乱后,西京宫室多废坏,而此殿独存。他既惊愕其崇高壮丽,又慨叹其历劫难而未毁,这成了作者艺术构思的精意所在。对于宫殿雄伟的外观、豪华的殿内装饰、精巧的栋宇结构,无不 进行细致的描写。尤其是殿内精美绝伦的雕刻、绘画,在延寿笔下栩栩如生。这篇赋的成功,为延寿赢得了“辞赋英杰”的声誉。 (四)杜笃《论都赋》 杜笃作《论都赋》,假主客问答以论都洛只是权宜之计,唯长安乃是“帝王渊囿,而守国之利器”,主张返都长安。在这篇赋中,传统的铺陈手法和讽谕的宗旨都体现于对新的题材、新的对象的描摹中。他历数汉王朝自高祖至平帝传十一世的发展变化,指出,“德衰而复盈,道微而复章,皆莫能迁于雍州而背于咸阳”,以此证明长安为王气之所在。作者又从几个方面夸张地描写了西都王气的表现,最后归结为“利器不可久虚,而国家亦不忘乎西都”。这篇作品是东汉赋风转变的重要标志。它把以往天子、王侯生活的题材转化为关乎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基础。 第二节 抒情赋的勃兴 一、抒情小赋兴起的原因: 以赋抒情,这是汉代作家对屈原艺术创作的直接继承,自汉代初叶,就不断 地有作家将其愤懑、感伤诉诸赋中。只是在西汉时,以司马相如、扬雄为代表的 铺陈之作成为赋的正宗,而抒情赋则如涓涓细流,贾谊的《吊屈原赋》,司马相 如的《长门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扬雄的《逐贫赋》等,前启后继,不绝如缕。东汉时期,由于政治文化以及其他方面条件的变化,士人处于外戚、宦官争权夺势的夹缝中,志向、才能不得施展,愤懑郁结,便纷纷以赋宣泄其胸 中不平。于是,这涓涓细流逐渐汹涌奔腾起来,蔚为大观。 *

文档评论(0)

ormiti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