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救火抗战时期胡适的和战观辨析.docVIP

鹦鹉救火抗战时期胡适的和战观辨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鹦鹉救火”:抗战时期胡适的和战观 辨析 孙晓娅李扬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 院 摘要: 胡适在抗战爆发后对待战争的态度有较为明显的转变,一言以蔽之,即由主和 到主战。但是,过于关注同质化的外壳都会在“非此即彼”之间做出简单粗陋的 对比和评价。实际上,胡适的和战观掺杂着许多不为一个统一观点所“整合”之 物,无疑随着现实条件的改变而游移,而非铁板一块。本文试图剥离“和”与 “战”的外在言说机制,而将目光聚焦到胡适一贯坚持的“鹦鹉救火”理想, 探究影响胡适做出选择的自我身份定位、内在思想资源及其民族国家观念等,试 图勾勒胡适抗战时期在“火”面前“施救”的焦灼与内在辩难。 关键词: 胡适;抗战和战观;知识分子;民族主义; 基金:2016年度国家社科棊金一般项目“教育视阈下民国诗歌史料的整理与研 究”(批准号16BZW115)的阶段性成果 就胡适对待抗战的态度而言,“和”与“战”的评说机制显得过于平面化和缺 少弹性,虽然“亦战亦和”的缓冲地带终究被切断和明晰化,但是站在胡适变 易自己言说方式这一临界点上,或可引申岀一种“凝视”的力量。从胡适注意力 的集中之处可知,胡适对待抗战态度的内在理路实则延续着胡适一贯坚持的 “鹦鹉救火”理想,那么,在救济的前提之下,“鹦鹉”何为?他必须不断变换 角度与自我信仰、民族主义、政治生态、文化理想等内外焦灼的话题对话辩难,其 羽翼之单薄与波澜壮阔的抗战图景形成对比,描绘岀生动的现场感,却也因此 凭借一种恰如“鹦鹉”般象征性的俯视视角与同时代拉开距离。 一可堪调试的姿态:在“魏阙”与“江湖”之间 1931年9月19日,“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的第二天,胡适在日记中记道:“今 早知道咋夜十点,日本军队袭攻沈阳,占领全城。中国军队不曾抵抗。”可见他 的心情并没有太起波澜,反倒颇有些意料Z屮,他唱和着陈寅恪“黄龙亦已 陈”的感慨,反躬自问“事事落在人后,怎能不受人侵略”。随着局势的日益紧 张,这种与中国古代文人的亡国之恨极其相似的情感言说方式在以胡适为中心 的知识分子圈子间逐渐学理化起来,怀古式、个人式的悲叹作为感情的一极进而 被整合并强化为现代知识分子对“独立”的认识和言说,并转化为实际行动。 “九一八”事变后,时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的胡适,本想凭借“自己的工 作”,求得“一点思想言论自由”,却出于“对于政治的兴趣”,不得不徘徊 在“魏阙”与“江湖”之间调试自己的姿态。回溯1922年5月胡适创办《努力 周报》的经历,从主要撰稿者(高一涵、任永叔、陈衡哲、徐志摩等)构成的“圈 子”可见,彼时的胡适保持着对政治的“低调”,但其内在理路却为“我可以 打定主意不做官,但我不能放弃我的言论的冲动”。譬如,1933年4月胡适婉 拒出任教育部长的请求,为的是不让“行政”损伤了 “学问”。在胡适等现代知 识分子眼中,“议政”与“参政”意味着自由与困境两种不同境地的分野,但 是这种过于刻意的二分法以及落实在纸面上的表白文字其实遮蔽了知识分子内 心的假想和预设的另外一种可能。从以胡适为屮心的“学人圈”纷纷跌入“政治 圈”,到胡适1938年9月28日岀任驻美大使,无一不是在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早 年间“好人政府”的理想,也坐实了昔日自我“预设的另外一种可能”。 问题的关键在于,知识分子从“学问”的角度考量政治必定会生出许多齟齬, 其所受专业训练及历史经验与现实的政治操作之间存在着较人的裂隙。如果忽略 了这一点,那么胡适主张“和平”的意见便会被指认为道德的陷落,因此,从 胡适在政与学中间调试姿态出发,便获取了一条进入胡适“危险”言论的路径。 同时,如何保持一种张弛有度、若即若离的距离从而不失却“独立”的自由,成 为胡适们怀想“为国家尽一点力”的立场与底线;责任心的负累也带给知识分子 内心天平的失衡,于心筑的“魏阙”与“江湖”之间,胡适还是真正“为国家 牺牲”了 “独立自由的生活”,虽难以获得“令人满意”的政治成绩,但不失 为恢复为战争所打破的平衡感之努力。 胡适任驻美大使期间虽然积极促美援中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但一向沉稳豁达 的胡适在政治外交场域之外却时时闪现焦虑的一面。与此同时,胡适在任期间始 终招致蒋介石的不满。1939年胡适刚上任不久,蒋介右便对胡适心生嫌隙,他 在口记中讽刺胡适的“外交”能力,并准备将其调离。1940年6月,蒋介石将 罗斯福不理会自己的借款之举归咎于胡适,认为罗斯福的冷淡皆为胡适“不知 努力”造成,斥其为“半人、毫无灵魂与常识之人”。宋子文赴美后,蒋介石甚 至电告宋子文“对外涉事,不必令适之参与”,更是逐渐疏远了胡适。然而在这 之前,胡适等学人还被视作社会精英而为国民党高层势力所争夺,胡适与蒋介 石Z外的政治势力多有接触,而对蒋并无太多好感。1938年春,蒋介石物色 “智囊团人选”,胡适与张君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