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课件:咨询与治疗治疗案例.ppt
在一间6平方米的治疗室里,四壁贴上花圈图案,室内放置花圈十余个,济济一堂。中间有1只沙发,上面也放满了花圈图片和特制的一些小花圈。墙角有1台录音机,备有哀乐磁带。患者进入室内,畏缩不前,只见其呼吸加深加快,全身微微战栗,背躬膝屈,手足无措,额头已渗出汗珠。突然,哀乐声起,患者闻之更心惊胆战,想抬腿回走。但门、窗已闭,四处花圈擦肩触背,无法回避。患者选一空隙站立,想不偏不倚,惟恐接触花圈。但身不由己,全身发抖,站立不稳,摇摇欲倒。此时患者已大汗淋漓,呼吸迫促,慌忙走近沙发,也顾不上沙发上的图片和小花圈,坐下喘息不止。半个小时左右,患者颤抖逐渐减轻,呼吸逐渐平稳,靠在布满花圈的沙发上,一副疲乏平淡的表情。我们告诉她治疗已成功结束,可以离开治疗室。她似乎也无脱离困境的惊喜,而是不慌不忙地站起来,整理衣服,说声“衬衣全湿透了”,然后扶起倒在她面前的几个花圈,款款走出治疗室。 接受第2次治疗前,患者告诉我们,她已经敢于路过那个花圈店了。我们问:“为什么不怕花圈呢”?患者答:“不知道。或许是小巫见大巫吧?摸都摸了,害怕看一眼?” 第2次治疗方法同前,但患者几乎没有明显的情绪反应和植物神经反应。半小时后,我们宣布治疗结束。 1年多的追踪观察表明,这位患者已不再惧怕花圈和哀乐了。 [案例4] 社交恐怖症——冲击疗法 患者,女,24岁。从小懂事听话,言行规矩。6岁时曾被邻居老叟抚弄阴部,事发后老叟被批斗。但患者当时年幼无知,不知是猥亵行为,因而未觉受辱,似无心灵创伤。“文革”中随家迁走,1979年重返故地,就读高中。高考前夕,患者匆匆归家,途中遇见一个老头,极像当年哪个邻居老叟。儿时情景突然再现,患者顿觉紧张、心慌、无地自容。次后两次高考落第,顶职参加工作。平时少语、腼腆,见了熟人更是绕道而行。不敢参加集体活动,觉得大家总是在注视自己,觉得自己脸会发红,一副窘相。1985年与一军人结婚。婚礼在军队驻地举行,宾客几乎全是男性。患者十分紧张、窘迫、恐慌,自始自终未敢抬头。自知如此不妥,有扫客人兴致,但一抬头就觉脸面灼热,心慌意乱。入洞房后不敢正视丈夫,内心中自我鼓励:“不要心虚!我是个清白人!我没做见不得人的事!”但无法处之泰然。回本单位后更是羞于见人,尤其不敢走进自己上班的科室。在科室里如同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回到家中才如释重负,因而常常托词病休在家。 第1次来诊时称“头痛、胸口痛”,讲述病史时吞吞吐吐,不敢抬头正视医生,只求开个病假条。第2次来诊时才告诉实情。我们指出这个病的关键在于“回避”,越是回避,病情越会加重。患者说她没有办法,她曾四处就诊,服用过奋乃静、丙咪嗪、氯丙咪嗪及中药若干,也请过巫师驱神赶鬼,服过衡岳大庙的香灰灶土,就是屡治无效。得了病还怕别人发现,看病要隐姓埋名,药费不敢报销,真是苦恼至极。她说若有灵单妙方,愿不惜重金购买;若有什么手术,愿挨上一刀。苦苦求医,情真意切。于是,我们向她介绍了系统脱敏疗法与冲击疗法。听完之后,她毅然选择后者。我们再次说明治疗过程中需要付出十分痛苦的代价,她仍坚定不移。于是,给她做了必要的体格检查。 第3次,她遵照我们的嘱咐与她母亲同来诊室。经过商议,决定使用现场冲击疗法,即在患者工作的科室完成治疗,并由我们的一位工作人员与患者母亲共同负责监督,确保病人的安全和治疗的完成。 次日,在两人陪同下患者进入她回避已久的科室。久违的同事们表示出热情,涌上前来问候、招呼,问长问短。患者极力做出笑脸,想掩饰内心的惊慌。两位陪同者见状便悄悄退出科室,守侯在门外。患者被迫与大家寒暄,听班长(一位男性青年,患者原最惧怕与之相处)介绍情况,布置工作。此时患者东瞧西望,发现陪伴的人已走,便神情紧张起来。几次想抽身离开科室,犹豫之后还是勉强坐下来。但坐如针毯,面红耳赤,汗流浃背,双手发抖,工作中差错频出。同事善意指出,患者则更心慌意乱,好象整个科室的人都盯着自己,以为自己的样子一定狼狈极了,于是想临阵退却,被其母亲劝阻。患者在里面度日如年,有时借外出上厕所之即便不愿再进去,说“实在受不了,脑袋快要炸了,人快要发疯了”。给服安定片10毫克、心得安30毫克后又强令其返回工作,并鼓励她:“已经过了最难的关头,坚持就是胜利。”如是几天,患者总算坚持下来。每次下班,患者都觉得很累、很疲倦,但紧张、恐惧的心理反应却日见减轻,工作差错日见减少,与同事的主动交往日见增多。继续由母亲陪同上班,但很少需要母亲强制或敦促。两星期后,母亲不再陪同,患者独来独去,在科室能与同事正常地进行公事往来。1年后复查,发现患者工作基本正常,只是社交活动较少,不过患者认为必要的应酬活动,还是能够参加。对某些问题仍较敏感,如在看到判处猥亵幼女罪犯的布告时,或听到人们打情骂俏、谈云论雨时,便会有阵阵局促不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