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新编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第二版)袁济喜导言概念中国文学批评史,是指中国古代至近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发展与演变的历史。中国文学批评史在学科上的建立,则是从现代才开始的,它呈现出鲜明的中华文化的特点,这就是依据相关的人生观、哲学观与美学观,对文艺创作与评论进行阐说。传统它最早生发于先秦诸子的文化批评形态之中,同时又以《诗经》、《楚辞》等文学创作作为来源,可谓源远流长,根基深厚。先秦时代文学批评的这种将人生与文学相联系的人文精神,作为一种优秀的文化传统,在历代得到了传承与光大,尤其是在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中彰显得十分明晰。特点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强调文品出于人品,追求人生与艺术统一的审美境界。文学批评不仅仅是作为纯粹的思辨对象与形式玩赏,而且还与忧患意识、文化重建相联系。学科建立中国文学批评史现代学科意义上的建构,是从20世纪20年代初日本学者铃木虎雄出版的《支那诗论史》(今译为《中国诗论史》)开始的。这一事实说明中国古典形态的文学批评有赖于西方现代学术文化的整合,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建构是中西文化综合的产物。1927年,陈钟凡最早出版了中国人自己写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标志着中国文学批评史现代学科的草创初辟。特征但是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范畴,更能彰显中国古代文学批评通过文学评论来阐释原理的特点,是中国文学批评关注人文性、现实性精神的生动体现,因此,用“中国文学批评”来指称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在内的中国古代至现代的文艺学,似乎更能体现中国文学批评的民族文化特征。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文献工作非常重要,是学习与把握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基础。除了要学习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原始文献外,对文献资料本身的整理与归纳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只有在弄清楚原始资料与文献基本含义的基础之上,才能对其理论意义加以正确认识与阐释。要求学习者不仅要有扎实的文献功底,而且要注重对中国古代哲学与思想文化的学习,同时对西方哲学等理论要有所掌握,自觉地用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来深化对中国文学批评史这门学科的认识及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精神与整个中华文化精神是一致的,表现出对文化传统的承续精神。学习中国文学批评史与学习中国文学史一样,除了从知识层面加以把握之外,体验与对话是更为根本的把握方式。不仅要掌握这门学科的知识,更要体验与领悟其中的精神蕴涵,传承与光大这种人文精神。第一编先秦文学批评先秦是中国文化的发祥期,也是中国文化的早熟期。后来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要观念,大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与思维特征,在这段时期里获得较为成熟的显现,奠定了《诗》、《骚》并举的文学源流,形成了先秦诸子的思想体系,并深深地影响到中国后世的文化及文学批评。社会背景春秋战国以来,社会与时代的剧烈变动,反映到思想文化领域,便是商周以来的神学体系消退,理性精神凸显,出现所谓“礼崩乐坏”的情况,同时也给文化的新陈代谢提供了机遇,以诸子思想为代表的人文思潮蓬勃兴起。当时各种学说风起,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而这一局面的形成,又同当时“士”的地位高扬有着直接的关系。“士”“士”原本属于夏商周贵族序列中的最下层。随着贵族阶层的离析,他们开始步入社会,显示出自身的才华,纵横驰骋,议论风生,是先秦诸子的主体。先秦诸子文论集中在对周代礼乐文化的看法上面。礼乐文明是整个中华民族赖以安身立命的文化血脉,当时的政治经济与社会人生问题都被汇集到这一范畴中来。当时的文学理论属于大文学的范畴,还未能获得六朝相对独立的形态。由于中国古代的文学一直与社会人生与政治文化问题相关联,文学理论的核心观念乃是社会人生问题,人性学说则是这一问题的底蕴。可以说,先秦文论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基础。 先秦文论的理论思维方式典型地展现了中国古代重视形象和感受的特点。孔孟的文论采用的是语录体,老子采用的是韵文沉思录形式,庄子则自觉地用寓言等文体,用所谓“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来发表对文学与人生的看法。这一情状,深深地影响到后来的中国古代文论,造成中国古代文论的诗性洋溢,与西方文论偏重理性与逻辑的特点明显不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