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第二十九章近现代文学批评的代表学说.pptx

新编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第二十九章近现代文学批评的代表学说.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十九章 近现代文学批评的代表学说; 第一节 梁启超的“新民说”与文学批评 ;百日维新失败之后,清朝统治者在慈禧太后这样极端反动与腐朽的势力控制下,根本不可能走上西方那样的宪政之路。于是,曾经热情参加过改良主义运动的孙中山、章太炎等人将传统的民族主义与推翻清朝反动统治的革命相结合,认为唯有革命才能拯救中国,唤起民众,振奋民族精神,建立民主政权。;另一部分知识分子则从更深远的角度来看待中国的进步与民族的解放,他们通过对中西文化的比较,特别是对中西国民素质进行比较后,得出了一个结论,这就是要救国必须依靠全体国民的奋起与努力,造就一批优秀的人才,通过教育来提高国民的总体素质,唤醒人们麻木的心灵,振奋国民精神。从梁启超、严复到蔡元培、王国维,包括辛亥革命前后的鲁迅,都持这种观点。;后一种观点的提出,是建立在对西方启蒙主义的研究,以及对国民性的深入考察之上的。他们继承了传统儒家经世致用的学术精神,将文学事业与救国救民结合起来。其中梁启超的文学批评最具代表性。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在著名的百日维新中,他大力宣传维新变法的思想,并以他那支“笔端常带情感”的笔,写下了一系列关于美学与艺术学的文章。戊戌变法失败之后,他亡命日本,与孙中山所领导的革命主张相抗衡,继续宣传他的新民说,以抵制革命运动。他在创办报刊的活动中,重视宣传舆论的作用与意义。梁启超在对国民性进行考察与研究之后,深深感到要改变中国的现状,不是依靠革命就能奏效的,而是要从教育国民、提高国民素质角度入手。为此他倡导“文界革命”、“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主张通过文学以启发国民灵魂,提高国民素质。 ;梁启超论文学首先从剖析人的本质入手。他在著名的《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一文中认为:“天下最神圣的莫过于情感。用理解来引导人,顶多能叫人知道那件事应该做,那件事怎样做法,却是被引导的人到底去做不去做,没有什么关系,有时所知的越发多,所做的倒越发少。;用情感来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般,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容不得躲闪。所以情感这样东西,可以说是一种催眠术,是人类一切创作的原动力。”梁启超认为情感是人类一切生命原创的动力。从人的本质来说,情感和理性与感官欲望相比,能够沟通实体与现象的联系,使人超越本能。梁启超说: ;情感的性质是本能的,但他的力量,能引人到超本能的境界;情感的性质是现在的,但他的力量,能引人到超现在的境界。我们想入到生命之奥,把我的思想行为和我的生命迸合为一,把我的生命和宇宙和众生迸合为一,除却通过情感这一个关门,别无他路。所以情感是宇宙间一种大秘密。(《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他的这一思想显然是汲取了德国古典美学思想,将情感作为沟通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的津梁,认为唯有在美的世界与艺术作品中,人们才能进入到天人合一的神圣境界,才能超越功利世界。 ;梁启超同时也认为,情感惟其具有如此大的作用,它的好坏对于人的支配才重要。宋代理学家邵雍曾说过“情之溺人也甚于水”,也是看到情感对于人的行为的控引作用很大。朱熹甚至说过,圣人教人做人的道理千言万语,只有六个字,就是所谓“存天理,灭人欲”。梁启超在《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一文中也指出: ;情感的作用固然是神圣,但它的本质不能说他都是善的都是美的。他也有很恶的方面,他也有很丑的方面。他是盲目的,到处乱碰乱迸,好起来好得可爱,坏起来也坏得可怕,所以古来大宗教家、大教育家,都最注意情感的陶养。老实说,是把情感教育放在第一位。情感教育的目的,不外将情感善的美的方面尽量发挥,把那恶的、丑的方面渐渐压伏淘汰下去。这种功夫做得一分,便是人类一分的进步。 ;梁启超以他博通中西文化的学识,在这段文章中概括了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实质是情感教育,这是很有见地的。西方人认为人半是天使,半是魔鬼,其中介也是情感的造设。中国人没有如此简单的划分,但是从荀子开始,也提出“一之于礼义则两得之矣,一之于情感则两丧之矣”的说法,认为人如果将情感置于礼义的陶养下,则情感与礼义可以两全,如果放纵欲望则礼义与情欲两丧之,沦为禽兽。宋明理学家所以在天理人欲上大做文章,也是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梁启超论情感教育当然不是站在古代儒学之士的教化立场上去说的,而是从一个主张开民智立民德的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立场上去倡论的。他认为对人的情感的培养有助于塑造新的国民人格,他写《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一文也是为了开掘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情感表现特点与价值,以陶养当时的中国人。所以他又说: ;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就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感秘密”的钥匙都掌住了。艺术的权威,是把那霎时间便过去的情感捉住他,令他随时可以再现,是把艺术家自己个性的情感,打进别人们的情阈里头,在若干期间内占领了“他心”

文档评论(0)

autohh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