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燥性理论溯源和探究思路探析.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药燥性理论溯源和探究思路探析 [摘要]中药燥性作为中药固有的性能之一,具有特 定的功效和副作用,中医临床用药通过炮制、配伍等手段能 够去烈存用。目前国内学者已对中药燥性进行了一定的研 究,但仍存在着燥性评价指标不明确等问题。该文釆用本草 文献挖掘技术分析中药燥性理论的历史源流和特色,梳理现 代文献明确中药燥性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中药燥性 研究应该采用多学科知识进行系统综合评价的研究思路,可 望进一步指导中医临床对燥性中药的应用。 [关键词]中药燥性理论;历史源流;研究思路 [收稿日期]2013-09-2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教育部新教师基金项目(2010513120002); 四川省教育厅青年基金项目(10ZC051) [通信作者]*黄勤挽,副教授,硕士生导师,E-mail:qq. com [作者简介]王瑾,硕士,助理研究员,E-ma订: 158227258 @qq. com《中药学》教材及日常对中药性能的概 括,一般均强调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而 润、燥亦是中药重要的性能之一,其中中药燥性是对药物祛 除湿邪、治疗湿证的作用和性质的概括。在中医临床用药中, 如果忽略中药的燥性,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本文分析中 药燥性理论的历史源流和研究现状,认为中药燥性的研究相 对较少,还存在着燥性评价指标不明确等问题,提出相关研 究思路供参考和斧正。 1中药燥性理论的历史源流 中药燥性理论的产生是与中医有关的病因病机及辨证 论治联系在一起的,其中与六淫中燥的提出有关,中医理论 认为燥有外燥、内燥之分。 外燥的产生与自然界有着密切的联系。自然界中有风、 寒、暑、湿、燥、火六气的存在与运行的状态,当六气处于 正常状态时人体才能安和,若六气太过或不及则变为能侵犯 人体的客气邪风即六淫邪气。燥气与一年四季皆有关系,且 为秋季的主气。秋季天气肃杀,久晴无雨,气候干燥,若秋 季外界“燥”得太过,肺气通于秋,所以外燥侵犯人体使人 体局部津液不足而致病,而燥邪又有温燥与凉燥之分。《医 醇?义》曰:“初秋尚热,则燥而热;深秋即凉,则燥而 凉” [1]。外感燥邪致病的特点,表现为皮肤干燥皴裂、鼻 干咽燥、口唇燥裂、痰不易咳出、小便短少、大便不畅等外 燥证所应有的症状,如《素问?玄机原病式》曰:“诸涩枯 涸,平劲皴揭,皆属于燥” [2]。 内燥的认识相对较早,早在《黄帝内经》及《伤寒杂病 论》就对内燥的病机、治法、方剂有所提及。内燥理论的形 成,实际是古人借助外燥理论来解释人体疾病过程中出现类 似“燥”的病机变化。内燥是一种病机概念,内燥的产生或 因饮食不当,或因工作、环境因素,或因服药不当,误治, 或因慢性病、长期消耗性疾病等原因使人体内阴血津液耗伤 而出现燥证。精血的不足,缘于五脏生气先虚,不能资生精 血,进而不能生化津液,使得脏腑失去滋润而成燥。 无论中医理论所说的外燥还是内燥,就其“燥”而言, 都是水分相对与绝对的不足。《内经》上说“燥胜则干”、 “湿淫于内,以苦燥之”等。因此后世从中医外燥和内燥理 论引申出能够使人体水分类物质减少的药物大多具有燥性。 唐代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将药物按照功用分成宣、 通、补、诸、轻、重、涩、滑、燥、湿10类,其中“燥” 药类包括桑白皮、赤小豆等[3]。宋代赵佶在《圣济经》中 将上述10类功用增加“剂”字,提出“燥剂” 一词[4]。明 代张从正在《儒门事亲》将燥剂分成了热燥剂、平燥剂、苦 燥剂3类,其中热燥剂包括干姜、良姜、附子、胡椒等,平 燥剂包括白术、陈皮、木香、防己、苍术等,苦燥剂包括黄 连、黄柏、梔子、大黄等,提出应用燥剂不能只知道姜附[5]。 明代陈嘉谟在《本草蒙筌》指出,由于湿邪存在部位有上、 中、下、经、皮、里的不同,燥剂应该有所不同[6]。明代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指出,由于湿邪有外感、内伤的不同, 根据湿去则燥”的原则,将凡能除湿的药物如胜湿药、渗 湿药、引湿药、逐湿药、祛湿药等,皆归属于燥剂,进一步 扩大完善了中药燥性理论[7]。陈士铎在《本草新编》指出 对于上、中、下、经、皮、里的湿邪,应该分别采用苦、淡、 热、风、薰、攻的方式燥之[8]。清代石寿棠在《医原》中, 根据具体药物特点不同将燥性中药进一步分为辛燥药、温燥 药、燥热药、平燥药、凉燥药、寒燥药6类,从程度上有微 燥、甚燥的不同,并指出通过剂型不同及炮制,可以增强或 减弱药物的燥性,较大丰富了中药燥性理论和指导燥性中药 临床的合理应用[9]。 2燥性中药的分类 按照清代石寿棠的分类方法延续至今,燥性中药分为6 类。 辛燥中药,如羌活、独活、防风、麻黄、藁本、蕾香、 香蕎之类。该类药物具有辛燥之性,辛能行能散,燥能胜湿, 常用于治疗外感风寒湿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