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多媒体信息资源及古诗文教学整合误区摭
摘要:多媒体信息资源与古诗文教学的整合,农村中语文 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误区:或一味拒绝,或仅作点缀,或 夸大作用,或主次不分。根据具体实际,要走出这些误区, 应做到:适度使用,有机整合;以人为本,量体裁衣。
关键词:多媒体信息资源古诗文教学整合
多媒体信息资源在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尤其为古诗文 之意境创设提供了 “硬软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古诗 文教学的效益。然而,就当前农村中学的古诗文教学而言, 由于种种原因,却出现了一些与初衷相悖的现象一一教师对 多媒体信息资源或拒绝否定,或一味盲从,或过度依赖,或 主次不分。从而未能达成其应有的辅助功能,使古诗文教学 呈现出“几不像”的尴尬局面。那么,多媒体信息资源如何 与古诗文教学实现有机整合呢?在此,笔者以农村中学古诗 文教学为背景,谈一己之见,就教于大家。
一、适度使用,有机整合
众所周知,农村古诗文教学,至今还沿袭着“以解课题 出发一正字词音跟上一疏通诗文意思一背诵默写断后”的 格局。这也是农村学生望“诗文”漠然、学“诗文”索然、 谈“诗文”淡然的根源所在。若要让古诗文教学真正实现学 生、文本、作者达到“身同此景、心同此情、意同此理”的 和谐对话状态,多媒体信息资源的引进,为此架设一座桥梁。 然而,纵观当下农村中学的古诗文教学,人们要么过度夸大 其作用,大有“无多媒体不成课”之势;要么,仅将其 作为点缀,以为沾上一点“教育现代化”即可。
如一教师在上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不 知是想为了渲染气氛,或是想“另辟蹊径”,硬是用三分之 二以上的时间教唱王洁实版的《明月几时有》。教师的‘五 音”不敢恭维不说,如此教学设计与实践,既远离了课标之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旨归,也让该词的唯美意境,横遭 活生生破坏和肢解。综观整个教学流程,除却课初“打”出 的一张幻灯片一一出示该词题目外,多媒体信息资源的运 用,大有蜻蜓点水”之嫌。在我看来,本词的教学,若将 王菲版的《明月几时有》优美视频及缠绵旋律作为意境创设、 渲染,定会让学生“设身而处当时之境会……呈于象,感于 目,会于心”。学生领悟和感受该词之意蕴、内涵便水到渠 成了。
又如,某教师在执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时,将湖南师范大学赵晓岚教授在央视百家讲 坛”上讲述的《金戈铁马辛弃疾》视频,做了简单粗糙的裁 剪,然后在课上进行播放。而台下那群缺乏相关诗词意象背 景,更无相应文化积淀的学生,面对“教授级别”的理性讲 解及诗词背景视频,犹如雾里看花,听得帳恢欲睡。
细究以上两课例,一是浅尝辄止,一是过犹不及,皆未 能把握好“度”。那么,怎样让多媒体信息资源为古诗文教 学有“度”地服务呢?窃以为,应是两者有机整合,主次分 明一一古诗文的深入解读感悟为主,媒体资源的适时适当运 用为辅。追求质” “量”并行,互为修饰,相得益彰。
二、以生为本,量“体”裁衣”
不可否认,当下农村中学的语文课堂,因了多媒体的 “加盟”,也为古诗文教学带来了 新气象”一一课堂气氛 的营造,诗词“原景”的再现,逻辑顺序的梳理……殊不知, 这也让部分教师的教学走上另一条“歧路”一一见“物” (即多媒体)不见人”(即学生)。将多媒体的运用当成 一种时髦、当作课堂主体,而真正的主体——学生反而成为 “配角”或“附件”。这完全违背了语文课程伦理,更与 “以人为本”的课改理念南辕北辙。
一教师在执教言意俱佳的《小石潭记》(柳宗元)时, 直接将《教师参考用书》配发的CD碟全盘演示。姑且不论 CD中教师自身修养之“高”(有示范性),也不谈CD中“学 情”背景之“广”(城市化)。就现实中教学者的初衷,便 值得商榷一一完全置地情、校情、学情于不顾,不考量面前 学生这“体”一一他们的诗文素养是何其单薄、稚嫩,就乱 给其裁“衣”,又怎能合身?这种目中无人的“干活”,硬 让一群“懵懂孩提”去接受“阳春白雪”。这就未免贻笑大 方了,课堂的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又如,某教师在上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一文时, 课前可谓煞费苦心,从网上搜索了丰富多彩的“资源”,然 后将其制成PPTo整堂课,除了课始喊“上课”和“坐下” 外,其余时间全是在转换PPT版面。整堂课,教师忙得不亦 乐乎,可谓手不离鼠标,眼不离大屏幕,唯独将真正的课堂 主体一一学生遗忘了。随着PPT版面走马灯般的变换,台下 的观众和听众们,因没了诗人与文本的对话,因没了与教师、 同伴的互动,因没了参与新知的建构,早已产生审美疲劳, 个个已是人在曹营心在汉” 了。课堂教学效益便可想而知 To
其实,作为母语之古诗文,即便面对生于文化贫瘠的农 村、孤陋寡闻的山里孩子,同样应是可感可触、立体灵动的 ——有文化同根同源的感应!而多媒体信息资源的“声光 电”特质,为农村学生与古诗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