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压氧适应症 7. 脑水肿。8.肺水肿(除心源性肺水肿)。9.挤压综合征。10.断肢(指、趾)再植及皮肤移植术后血运障碍。11.药物及化学中毒(氢化物、甲醇、乙醇、有机磷农药、化学药物等)。12.急性缺血缺氧性脑病。 禁忌症 活动性内出血; 出血性疾病 心脏传导阻滞 心律失常 心动过缓(60次/分) 全身极度衰竭 THANK YOU SUCCESS * * 可编辑 高压氧治疗原理 高压氧治疗能增加血液中溶解氧,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加速碳氧血红蛋白解离,促进CO排出,迅速纠正组织缺氧。 高压氧的护理 A.患者准备 (1)介绍高压氧舱相关设施,如照明设施、吸氧设施、防火设施、空调、紧急减压设施、通讯设施、监视系统等等,这些设施的正常运转是治疗效果和安全的保证。 (2)在治疗中除应用吸氧和通讯装置外严禁触动其他设备。 (3)严格控制易燃、易爆及手机、手表、打火机、电子玩具、化纤衣服等以免产生静电火花引发火灾。 B.进舱前患者的心理沟通 C.进舱后尽力营造轻松愉快的场景 D.进舱前嘱患者排空大小便,昏迷患者留置导尿。认真测量并记录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对光反射,准确掌握患者入舱前的身体状况。对体温38℃,脉搏、呼吸缓慢、血压160 /100mmHg者不宜进艙接受治疗。 E.CO中毒昏迷的患者,呼吸道分泌物较多,进舱前应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躁动不安的患者进舱前可遵医嘱给予适量的镇静剂,舱内应备有必须的急救物品和器材。 F.升压时指导患者捏鼻鼓气、吞咽动作,如患者出现耳痛、鼓膜组织损伤等不适时,陪舱人员要及时通知氧舱操作者暂停或减慢加压,以防中耳气压伤。稳压吸氧时为保证患者有效吸氧,应协助患者戴好面罩,以保证有效吸氧。减压开始时,舱内温度下降,要注意给患者保暖,防止受凉。留置导尿的患者,应注意引流管的开放,防止减压过程中气体膨胀,造成危害。如在舱内输液者,需加强对输液的护理。尤其是减压时,应把莫菲氏滴管内的液平面调到最高限度,输液瓶内插入足够长的针头,保证排气通畅。防止瓶内、滴管内气体膨胀,造成气体进入静脉而发生空气栓塞的危险。 G.出舱后的护理 出舱后要观察患者身心反应,询问症状好转情况,全身有无因高压氧治疗产生不适,有无关节疼痛、头部胀痛、皮肤瘙痒等反应,防止加压症的发生。 3.对症治疗 (1)控制高热,采用物理降温,体表用冰袋, 头戴冰帽 ,减低脑代谢率,增加脑对缺氧的耐受性,必要时可采用冬眠治疗。 (2).防止脑水肿,应及时使用脱水剂。最常用20%甘露醇250ml快速滴入,30分钟内滴完,每日2次。也可用呋塞米,肾上腺皮质激素等,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如果是老年人及肾功能不全者,可选用甘油果糖静滴。 (3)促进脑细胞功能恢复,常用的有三磷酸腺苷,细胞色素C,辅酶A和大剂量维生素C,维生素B等。 (4)防止并发症及迟发性脑病,预防肺部继发感染,注意保暖,防止窒息,保持呼吸道通畅,合理使用抗生素。定时翻身以防褥疮和肺炎。出现低血压,酸中毒等应给予相应的处理。急性CO中毒病人苏醒后,应休息观察2周,以防迟发性脑病和心脏并发症的发生。 五.【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定时测量生命体体征,观察神志变化及神经系统表现。正确记录出入量,注意液体的选择和滴速 ,建立静脉通道,可选用静脉套管针,防止液体外渗,以利各种抢救药及时起效。并注意水,电解质平衡。观察患者有无头痛,喷射性呕吐等脑水肿现象。了解碳氧血红蛋白测定结果。 2.迅速给患者高浓度(大于60%)高流量(8-10L∕分)吸氧。有条件者可用高压氧治疗。呼吸停止者应立即心肺复苏,并备好气管切开包及呼吸机。 3.高热惊厥者应遵医嘱给予地西泮静脉或肌肉注射。并给予物理降温,并做好安全护理,加设床档,防止坠床,必要时使用约束带。放置牙垫,防止舌咬伤。 4.保持呼吸道通畅,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备好吸引器及气管插管用物,及时清除口腔内分泌物和呕吐物。 5.昏迷期间应做好口腔护理,用生理盐水擦拭口唇,保持湿润,防治口腔溃疡,保持口腔清洁。双眼不能闭合时,应用生理盐水纱布覆盖双眼,保护角膜。 6.做好皮肤护理,定期翻身,对长期卧床者应按摩骨隆突处,防止褥疮形成。对皮肤出现水肿和水泡者,应抬高患肢,减少受压,可用无菌注射器抽液后包扎,注意防止因营养和循环障碍而继发损害和感染,加强皮肤护理,保持清洁干燥。 7.恢复期护理,病人清醒后仍休息2周,可加强肢体锻炼,如被动运动,按摩针灸,以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8.心理支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