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体会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感受内容美: 本文共有五段,在内容上做到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请同学们判断每一段的表达方式,与此同时,试着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 段) 第二部分(2~4段) 第一层(2段) 第二层(3、4段) 第三部分(5段) 记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由此生发出一篇之意。 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欣赏情境美 1、文章第二段引出了本文描写的对象——洞庭湖,那么,从岳阳楼上看洞庭湖,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2、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阅读文章3、4段,了解“迁客骚人”看到了怎样截然不同的景象?他们的“览物之情”又是怎样的? 3、有人说,文章第3、4段写景一暗一明,写情一悲一喜,形成鲜明对比,看起来是写“异”,实则是写“同”。你赞成吗?说说理由。 4、同学们想一想自己有没有对着景色变化而心情也发生变化的经历,很多时候,我们也会和“迁客骚人”一样,但也有一些例外,他们是谁呢?他们的心情和“迁客骚人”到底有何不同?速读文章第5段,可用原文回答,也可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5、“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文章第二段引出了本文描写的对象——洞庭湖,那么,从岳阳楼上看洞庭湖,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⑴“衔远山,吞长江”。 ⑵“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⑶“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2、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阅读文章3、4段,了解“迁客骚人”看到了怎样截然不同的景象? 他们的“览物之情”又是怎样的? 霪雨 阴风 浊浪 日星 山岳 商旅 樯楫 虎猿 春风 日光 波澜 湖光 天色 沙鸥 鱼儿 芷兰 月影 渔夫 去国怀乡 忧谗畏讥 满目萧然 感极而悲 心旷神怡 宠辱偕忘 把酒临风 其喜洋洋 阴冷 晴明 第3段 第4段 所写景物 画面特征 登楼心理 悲 喜 抒情 写景 3、有人说,文章第3、4段写景一暗一明, 写情一悲一喜,形成鲜明对比,看起来是 写“异”,实则是写“同”。你赞成吗? 说说理由。 “迁客骚人”的或悲或喜都是以个人的荣辱为转移的,是个人忧乐观。 4、同学们想一想自己有没有对着景色变化 而心情也发生变化的经历,很多时候,我们 也会和“迁客骚人”一样,但也有一些例外, 他们是谁呢?他们的心情和“迁客骚人” 到底有何不同?速读文章第5段,可用原文 回答,也可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这些例外是“古仁人”。他们与“迁客骚人”的不同之处是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因为他们胸怀天下,把万家忧乐装在心中。也就是说,“迁客骚人”是个人忧乐观,“古仁人”是国家忧乐观。 5、“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斯人”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希望与古仁人同道的思想感情,强烈而又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自勉之意和对朋友的期望之情。 体会语言美 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 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 “接”好不好?为什么? 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