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牧童》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草地、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表达了诗人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舟过安仁》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童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表现了诗人对儿童的喜爱,对两个小孩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从中也可看出诗人的童心未泯。 * * * 童年,如诗如画,美好至极。谁还记得有关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学生背诵),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千年时空,打开尘封的诗卷,去感受古代儿童的生活情趣吧! 古诗词三首 5 课题解读: 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本课将学习三首古诗词:《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 1.学习目标 2.走近作者 3.字词精讲 4.读懂课文的金钥匙 5.课文解读 6.读懂课文的金钥匙答案 7.课文结构 8.课文主旨 9.课堂拓展 10.教材课后习题解答 11.当堂检测 12.课后作业布置 1.认识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牧童、蓑衣、鸡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牧童》。 3.通过学习古诗词,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重点) 4.边读边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难点) 吕岩:字洞宾,号纯阳子,唐代人,为传说中的八仙之一。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南宋杰出诗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蓑( )衣 翁媪( ) 亡( )赖 半包围结构: 上下结构: 左右结构: 牧、醉、媚、锄、剥、棹、媪 遮 蓑、篙 suō ǎo wú 横 剥 hèng(蛮横) héng(横竖 横线) bō(剥落 剥夺) bāo(剥皮 剥花生) 蓑衣: 怪生: 茅檐: 莲蓬: 清平乐: 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怪不得。 茅屋的屋檐。 莲花开过后的花托,倒圆锥形,里面有莲子。 词牌名。 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读课文。 核心问题: 三首古诗词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串珠问题: 1.第一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 2.第二首诗展示了什么? 3.第三首词描绘了什么? 4.三首古诗词中的孩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点击 听朗读 听范读,边听边思考核心问题。同时认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 牧 童 草铺[1]横野[2]六七里, 笛弄[3]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4]卧月明[5]。 [1]铺:铺开;铺展。 [2]横野:广阔的原野。 [3]弄:逗弄。 [4]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5]明:明亮。 译文: 牧 童 广阔的原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 声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微微的晚风从远处传来。 牧童回来吃饱饭已是黄昏后, 还没脱下蓑衣就躺在月夜下的草地上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作者从哪两个角度来写的?“铺”和“弄”两个字有什么妙处?句中的数量词是确指吗? 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来写的。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地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作者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牧童? 作者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尤其是从“饱”和“卧”两字更能看出牧童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形象。 舟过安仁[1]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2](gāo)停棹[3](zhào)坐船中。 怪生[4]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1]安仁:县名。在湖南省东南部,宋时设县。 [2]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3]棹:船桨。 [4]怪生:怪不得。 译文: 舟过安仁 两个小孩子坐在一只小船上, 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坐在船中。 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 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gāo)停棹(zhào)坐船中。 诗人发现了什么奇怪的现象?他当时的心情如何? 诗人发现两个小孩虽然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而是收起竹篙,停下船桨。他的心情是闲适的,也是比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两个小孩的所作所为。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后两句作者省略了什么? 这里省略了诗人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问顿解的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