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地面测控技术 为了保证航天器在轨道上正常工作,航天器必须不断将有关信息向地面报告,地面必须依靠所建立的测控系统对航天器进行遥测、遥控、跟踪和通信。为此,除了航天器上应载有测控设备之外,还必须在地面建立测控(包括通信)系统 。 地面测控系统由测控中心(见图25)与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测控台、站(见图26)及测试船(见图27)组成。这些台、站和船上通配备有精密跟踪雷达、光学跟踪望远镜、多普勒测速器、遥测解调器、遥控发射机、电子计算机与通讯设备等 。 图25 航天地面测控中心 图26 航天地面接收站 图27 航天海上测控船 四.空间开发利用的意义与前景 浩瀚的太空有着丰富的资源与特殊的环境可供人类开发与利用。已探知月球上有着蕴藏量非常可观的铁、硅与氦等资源,尤其是后者,它是核聚变发电重要的原料;同时,在太空存在着微重力、高真空、高位置、极端温度和无菌等特殊环境条件,可以加工制造地面上难以得到的材料、药物,进行各种科学实验;空间站也是研究长期航天飞行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影响的极好场所,是研究航天环境对生物的生长和遗传影响的实验室。是开发和利用太空的重要基地。 我国的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展迅猛,举世触目。现在世界公认,我国已跻身于世界航天大国的行列。钱学森是我国的“航天之父”,他为我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 图28 我国“航天之父”钱学森 图 29 钱学森与夫人蒋英及儿子 钱永刚与女儿钱永真 我国航天大事记 时 间 大 事 1970年4月24日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功发射 1975年11月26日 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 1999年11月20日 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发射成功 2001年1月10日 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发射成功 2002年3月25日 神舟三号无人飞船发射成功 2002年12月30日 神舟四号无人飞船发射成功 2003年10月15日 我国首次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飞船升空,杨利伟成为我国航天第一人 2005年10月12日 费俊龙、聂海胜乘座神舟六号飞船第二次上太空,并在太空遨游5天 2008年9月25日 乘载翟志刚、刘伯明与景海鹏的神舟七号再次胜利升空;翟志刚出舱太空漫步 我国航天事业的明天一定会更加光辉璀璨! 凝望夜空,皎洁变幻的苍穹,给人类留下了 太多的诱惑和遐想的空间。“嫦娥奔月”、“翱翔九天”是人类飞天的千年之梦。如今,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园了人类千年飞天梦圆。“嫦娥一号”绕月人造卫星拉开了中国深空探测新时代的序幕! 宇宙飞行 青女素娥俱耐冷 图1 飞天梦想—嫦娥奔月 月中霜里斗婵娟 1. 万有引力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是描述物体(质点)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引力的定律。是牛顿(Newton)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凭借他超凡的数学能力得到的。 万有引力定律表述如下: 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与两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两物体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一、 万有引力定律与天体运行 牛顿在被树上落下的的苹果砸中后,思考苹果落下的原因,并深入研究,最终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 图2 苹果落地引发了万有引力定律的问世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是17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成果之一。它把地面上物体运动的规律和天体运动的规律统一了起来,对以后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天体运动的规律。它解释了太阳的八大行星绕着太阳作椭圆轨道运动(见图3)的原因;它在天文学上和宇宙航行计算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为实际的天文观测提供了一套计算方法,可以只凭少数观测资料,就能算出长周期运行的天体运动轨道,科学史上哈雷彗星、海王星、冥王星的发现,都是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取得重大成就的例子;它还解释了月亮和太阳的万有引力引起的潮汐等现象 图3 行星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 2. 失重与超重 通常所说的重量,是指当人站在静止于地面的磅秤上所测得的数据,又称为视重。所谓的失重与超重都是相对于视重而言的。 设想在一个电梯的地板 上放一磅秤,人站在磅 秤上称重量(如图4 所 示)。假如,电梯向上 作加速运动,此时测得 的重量就要大于视重, 这种现象称为“超重”; 反之, 如果电梯向下作加速运动,此时测得的重量就要小于视重,这种现象称为“失重”。 图4 电梯中的失重与超重 失重与超重对人体的生理与情绪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