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意志之恸—析《冠军早餐》中的无深度人物形象.docVIP

自由意志之恸—析《冠军早餐》中的无深度人物形象.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自由意志之恸—析《冠军早餐》中的无深度人物形象 论文导读::冯内古特在《冠军早餐》中通过刻画屈鲁特、德威恩和斯都奇三位无深度人物形象,揭露了晚期资本主义无深度文化对个体的自由意志的毒害,表达了他作为一名文化清道夫对后现代无深度文化的批判以及他对于建设一种真正人道、和谐、健康的社会文化的美好愿望。 论文关键词:《冠军早餐》,无深度人物形象,自由意志的消逝 西方著名文化批评家弗雷德里克詹明信(FredricJameson,1934~)曾借用历史主义的观点:在古典资本主义及传统核心家庭的社会文化统治下,人的主体曾经一度被置于万事的中心;但一旦身处今日世界,在官僚架构雄霸社会的情况下,主体已无法支持下去,而必然会在全球性的社会经济网络中瓦解、消逝[1] 448。主体的瓦解其实就意味着自由意志的消逝,因为从笛卡尔(RenDescartes,1596~1650)我思故我在的主体论到洛克(JohnLocke,1632~1704)的自由意志论,再到康德(ImmanuelKant,1724~1804)的意志决定论,都一脉相承地将自由意志作为主体的内在要求或本质特征。美国当代文化先锋库尔特冯内古特(KurtVonnegut,1922~2007)在他的小说《冠军早餐》中,通过对作家屈鲁特、汽车经销商德威恩和故事叙述者斯都奇这三个无深度人物形象的刻画,揭示了后现代无深度文化下个体自由意志消逝的悲剧。本文将从屈鲁特推广自由意志失败、德威恩追求自由意志未果反而精神失常、斯都奇作为小说创作者对角色控制权的减弱及其作为小说叙述者语气中所显示的个人情感的消逝这三方面着手,来分析晚期资本主义无深度文化对个体的自由意志的毒害和冯内古特作为一名文化清道夫对后现代无深度文化的批判以及他对于建设一种真正人道、和谐、健康的社会文化的美好愿望。 一、屈鲁特的自由意志之恸 作为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基戈尔屈鲁特屡屡在作品中针砭社会现实,企图通过文字推广自己的各种人文思想,但二十世纪美国社会的后现代无深度文化氛围却最终让他的自由意志渐渐消逝。首先,他的作品长期遭到无深度商业文化的亵渎:尽管他经常为自己的创作披上科幻或嬉皮式外衣,以更好地让读者理解和接受他对于当代社会的种种反思,但出版商们仍然把他的文字作为书籍和杂志刊登的淫秽图片之间的填充[2] 18;他的小说题目也经常被更改成淫秽题目或被淫秽图片所遮挡;读者们花大价钱购买他的书籍并非为了欣赏其中的文字和思想,而是为了寻找穿内裤的女人[2] 40。其次文学艺术论文,屈鲁特本人也没有得到社会对于一名作家应有的尊重。出版商们从来没有告诉过他,可以在什么地方或什么时候找到登出来的东西,也不寄给他刊用了他的稿子的书籍和杂志的赠阅本 [2] 18,他们只寄给他大钱,而这所谓的大钱却远远不足以让他养活自己。迫于生计,他还不得不在写作之余从事安装铝合金门窗和幕墙的生意。作品被亵渎,作家的身份得不到尊重,屈鲁特的自由意志便渐渐消逝了。我们可以从他自信的丧失、环保意识的减弱和对艺术的热情的消逝三方面来分析他的自由意志之恸以及冯内古特对于后现代无深度文化的批判。 纵观整篇小说,我们几乎不能在成年后的屈鲁特身上发现任何自信。当他收到他唯一的粉丝一位四十多岁的百万富翁寄给他的唯一一封崇拜信时,他当即猜想写信的人是一名十四岁的不谙世事的孩童,因为他难以相信有人会把他比作美国总统,并称他写出了史上最伟大的英语小说。而来自密德兰市艺术节的一份普通邀请函居然让他感到害怕,因为他自认为是一个不幸的失败者,去艺术节的唯一用处就是让他们看一看以前艺术节上从来看不到的东西:千千万万个一生致力于寻求真与美而没有发财挣大钱的艺术家的代表 [2] 29。冯内古特在小说中为屈鲁特设计了两个迥然不同的墓碑,一个是继艺术节二十多年后美国文艺科学院为他设立的充分肯定其社会价值的墓碑,另一个是屈鲁特为自己设计的连姓名和生卒年月都没有的墓碑。其实,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小说的最后一章写道在艺术节开幕之前屈鲁特就已经被作者从小说的世界里释放了出来。既然早就离开了小说世界又怎么可能在其中演绎辉煌?显然,前一个墓碑只能代表冯内古特本人对于社会重视自由意志摒弃无深度文化的美好愿望,后一个墓碑才是无深度现实可能给屈鲁特带来的更为真实的结局。屈鲁特为自己设计的简陋墓碑是他自信的丧失的又一表现。 从小与保护百慕大海鸥的父亲生活在一起,屈鲁特很早便深切体会到了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并成为了一名环保主义作家,曾通过《车轮上的瘟疫》等作品屡次抨击现实中的环保问题。但是晚期资本主义的无深度现实却最终让他的环保意识消逝了。正如他自己所说: 我曾经是个环保主义者但是现在我放弃了。在克里夫兰有一条河,污染严重,一年要起火一次。这以前使我难过得要死,如今我觉

文档评论(0)

潇湘画里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