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波兹曼提出, “媒介即隐喻”,它“用一种隐蔽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新的媒介形式“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组织内容的方式,从而推动了一种新的组织思想的方式”,或者说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交流对话的方式。 电子技术制造出大量冗余和无关的信息,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行动比”,造成人们信息过剩,“面对丧失社会和政治活动能力的问题” 。信息与行动、个人与他人、人与事物都陷入了一种抽象、疏远的相互关系,意义的联系不再紧密甚至不再重要,电子技术尤其是电视把一切信息和社会事务都卷入了娱乐化的运作模式之中,人们逐渐以为,电视的表现模式就是我们的社会应该的组织方式。 当信息过剩消解了意义和行动的目的性之后,技术已经改造了政治、宗教、教育等人类最严肃、最理性的社会活动的话语结构和实施方式,这就是波兹曼所总结的“媒介即隐喻”。 对于印刷术和电子技术这两类媒介,波兹曼的道德立场和价值偏向与麦克卢汉却截然相反,他强调,印刷术虽然粉碎了口语传统、宗教团结、共同体意识,造就了扼杀人性的工业化社会,但是“西方文明中的一些人道价值依然完好无缺的保存了下来,并且还能创造出一些新的价值。” 波兹曼担忧当代电子媒介在吞噬着读写文化、印刷术时代的思想价值和理性传统,批判电子技术造成传统品德瓦解,凝聚力丧失。 纽约学派里的第三代代表人物有保罗·莱文森、约书亚·梅罗维兹、兰斯·斯特雷特和林文刚。 莱文森是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任媒介环境学会顾问,他的传播学名著均已在国内翻译出版。 梅罗维兹的《地域感的消失》(1985)也在中国问世。这本书嫁接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和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的戏剧分析手法,提出情景理论,成为媒介环境学的标志性成果之一。 媒介环境学三个层次的概念: 作为符号环境的媒介 作为感知环境的媒介 作为社会环境的媒介 “媒介即环境” “环境即媒介” 媒介环境学三个理论命题 THANK YOU SUCCESS * * 可编辑 媒介环境学假设——传播媒介不是中性的、透明的、无价值标准的渠道。相反,媒介固有的物质结构和符号形式发挥着规定性的作用,塑造着什么信息被编码和传输、如何被编码和传输,又如何被解码。 媒介的物质结构指的是承载编码的技术所具有的特征,又指编码、传输、储存、检索、解码和流通信息的物质设备。 理论命题一 每一种媒介独特的物质特征和符号特征都带有一套偏向: 1、不同的媒介给信息编码的符号形式不同,所以它们具有不同的思想和情感偏向 2、不同媒介给信息编码、储存、传输的物质形式不同,所以它们具有不同的时间、空间和感知偏向 3、给信息编码的符号形式在被人获取的可能性上不同,所以它们具有不同的政治偏向 4、物质形式决定着人亲临现场的条件差异,所以不同媒介具有不同的社会偏向 5、不同媒介组织时间、空间的方式不一样,所以它们具有不同的形而上的偏向 6、不同媒介在物质形式和符号形式上不一样,所以它们具有不同的内容偏向 7、不同媒介在物质形式和符号形式上不一样,因而产生的思想、情感、时间、空间、政治、社会、抽象和内容上的偏向就有所不同,所以不同媒介具有不同的认识论偏向 理论命题二 媒介环境学假设—— 传播技术促成的各种心理或感觉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结果,往往和传播技术固有的偏向有关系 理论命题三 软决定论 虽然媒介使事件发生,但事件的形态和媒介的冲击却是其他因素的结果,而不是正在使用之中的信息技术的结果 文化/技术 共生论 人类文化是人与技术或者媒介不间断的、互相依存的因而互相影响的互动关系 硬决定论 技术是必然的社会变革的首要决定因素,或者更加广义的说,技术是必然的历史变化的首要决定因素 “技术决定论” VS. “文化决定论” 技术决定论 文化决定论 案例一: 阿拉伯天文学家对照相机技术的先导性作用,然而由于伊斯兰教禁止制作活人的真实图像,因此他们被禁止做进一步成像技术的探索。 案例二: 中国的印刷术 分析: 彩色胶卷为何不容易拍出黑人的肤色? 大体上说,媒介生态学关心媒体的经营管理、媒体之间的关系、媒体与社会的关系,媒体如何健康发展、如何为社会和谐做出贡献。 媒介环境学派主张泛媒介论,其关注点涵盖整个人类文化的健康和平衡,既有微观的媒介媒体研究,也有宏观的文明演进研究,它非常注重广义技术的发生、发展,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和道德关怀。 环境是一个复杂的讯息系统,环境调节我们的感觉和行为,环境给我们耳闻目睹的东西提供结构,所以,环境就构成我们耳闻目睹的事物的结构。 “媒介环境学的兴趣在于:在界定人类传播的性质、结构、内容和结果方面,媒介发挥什么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媒介继承和体现了不同的形式—传播结构,因此可以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