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论述类实用类.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题 打捞悲剧中的“个” 王开岭 犹太裔汉学家舒衡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博物馆的光照之外》一文中认为,今天常说纳粹杀了六百万犹太人,日本兵在南京杀了三十万人,实际上以数字和术语的方式把大屠杀给抽象化了。他说:“抽象是记忆最疯狂的敌人。它杀死记忆,因为抽象鼓吹拉开距离并且常常赞许淡漠。而我们必须提醒自己牢记在心的是:大屠杀意味着的不是六百万这个数字,而是一个人,加一个人,再加一个人……只有这样,大屠杀的意义才是可以理解的。” 我们对悲剧的感知方式有问题? 平时看电视、读报纸,地震、海啸、洪水、矿难、火灾……当闻知几十乃至更多的生命突然消逝,我们常会产生一种本能的震惊,可冷静细想,便发觉这“震惊”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对表面数字的愕然!人的反应更多地瞄准了那枚统计数字——为死亡体积的硕大所羁绊、所撼动。它缺乏更具体更清晰的所指,或者说,不是指向独立的生命单位,而是指向苍白、空洞、模糊的“概念”。 每桩噩耗都以它结实的羽翼覆盖住了一组家庭、一群亲人——他们才是悲剧的真正归属者,对之而言,这个在世界眼里微不足道的变故,却似晴天霹雳,死亡集合中那小小的“个”,于之却是血脉牵连、不可替代的唯一性实体,意味着绝对和全部。 在对悲剧的日常感受上,人们总惯于以整体印象代替个体的不幸——以集合的名义遮蔽最真实的生命单位。这是一种物质态度的扫描,而非精神和情感意义上的触摸——典型的待物而非待人的方式。 数字仅仅描述体积,它往往巨大,但被抽空了内涵和细节,它粗糙、笼统、简陋、轻率,缺乏细腻成分,不支持痛感,唤不起我们最深沉的人道感情和理性。过多地停留在数字上,往往使我们养成一种粗鲁的记忆方式,一种遥远的旁观者态度,一种徘徊在悲剧体外的“客人”立场,不幸仅仅被视为他者的不幸,被视为一种隔岸的“彼在”。 如此,我们并非在关怀生命、体验悲剧,相反,是在疏离和排斥它。说到底,这是对生命的一种粗糙化、淡漠化的打量,我们把悲剧中的生命推得远远的,踢出了自己的生活视野和情感领地。 感受悲剧最人道和理性的做法:寻找“现场感”!为不幸找到真实的个体归属,找到那“一个,又一个……”的载体。世界上,没有谁和谁是可以随意叠加和整合的,任何生命都唯一、绝对,其尊严、价值、命运都不可替代。生生死死只有落在具体的“个”身上才有意义,整体淹没个体的做法,实际上是对生命、对悲剧主体的粗暴和不敬,也是背叛与遗忘的开始。 同样,叙述灾难和悲剧,也必须降落到实体和细节上,才有丰满的血肉,才有惊心动魄的痛感和震撼,它方不失为一个真正的悲剧,悲剧的人性和价值才不致白白流失。 一百年前的“泰坦尼克”海难,在世人眼里之所以触目惊心,是因为《冰海沉船》和《泰坦尼克》两部电影让人们触摸到了那些长眠于海底的“个”,从集体遗容中打捞起了一张张鲜活的生命面孔 ;美国华盛顿的“犹太人遇难者纪念馆”,在设计上注重了“个”的清晰,费尽心机搜录了大量个体遇难者的信息,让你可以进入到他们的生涯故事中去体验那些欢笑和泪水、安乐和恐怖、幸福和屈辱…… 重视那不幸人群中的“个”,爱护生也爱护死,严肃对待世上的每一份痛苦,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意义重大。它教会我们一种打量生活、对待同胞、判断事物的方法和价值观,这是我们认知生命的起点,也是一个生命对另一生命的最正常态度。在世界眼里,我们也是一个“个”,忽视了这个“个”,也就丧失了对人和生命最深沉的感受。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们用整体印象代替个体的不幸,遮蔽真实的生命单位,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待物而非待人的方式。 B.生死落实到“个”,才会产生痛感,这才是关怀生命、体验悲剧的正确方式。 C.把悲剧过多停留在数字上,容易抖出人性中冷漠、麻木的“局外人”思维,繁殖太多的狭私和不仁。 D.寻找“现场感”是一种“新闻式”的体验,就是要为不幸找到真实的个体归属,全身心地体会这一个“个”。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篇引用舒衡哲的话,意在说明用数字和术语的方式感知悲剧是一种粗鲁淡漠的记忆方式。 B.文章采用对比手法,以突出家人和其他旁观者对死亡集合中的“个”的不同感受。 C.文章用“泰坦尼克”海难和“犹太人遇难者纪念馆”两个典型事例来证明感受悲剧要寻找“现场感”的观点。 D.文章从反面论述以数字的方式感知悲剧的诸多危害,能产生振聋发聩的效果。 3.怎样打捞悲剧中的“个”?请联系全文,简要概述。(6分)

文档评论(0)

gl500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