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宋学经学的转型.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二)荆公新学的内涵 王安石创立的学派,学术界一般称之为荆公新学,又简称为新学。 新学一般指《三经新义》,即《诗经新义》、《书经新义》、《周礼新义》,及其为释经而作的《字说》,反对新学者对这四部书也尤加以攻击。 《三经新义》体现了王安石“以经术造士”的思想。 王安石认为,经术造士是盛王之事: 训释经义,教育士子,符合盛王的做法; 衰世伪说诬民,私学乱治; 孔孟经学精义自“秦火”后散失,章句传注陷溺人心,淹灭了经义的“妙道”,遂使异端横行; 因此他们要重新训释经籍,使义理明白,解除以往对经学的曲解,从而能够以经学来华民成俗。 (三)多元读经、解经的方法 为了把握经义,王安石还认识到,“读经”囿于传注,不足以达到“知经”的目的。 因此,除了传注章句之外,他还广泛阅读“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然后于经为能知其大体而无疑”。 通过博览群书,就能够贯穿六艺,出入诸子百家而断以己意。 王安石正是从诸子之学中加深了对儒经的理解,解开了许多疑难问题; 同时也参照诸子之说来阐明孔子之道,并以孔子之道为标准,对诸子百家之学进行评论。 (四)读经次序 王安石主张,习经解经应该由易及难,由近及远。 他说:“学者求经,当自近者始,学得《诗》,然后学《书》;学得《书》,然后学《礼》。三者备,《春秋》其通矣。” 王安石非常注意把经学与现实政治斗争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用经学培养一批革新派认识。 因此,他编撰《三经新义》的另一个目的就是把他的变法理论作为正宗的思想,通过官方正学的形式推广到全国去,为变法鸣锣开道。 (五)专经思想 1.《诗经》 他在《诗义序》中说:“上通乎道德,下止乎礼义,考其言之文,君以兴焉。循其道之序,圣人以成焉”,强调了以《诗》造士的重要性。 王安石为了统一《诗》义,肯定《诗》之序是“达先王之法言”,“故其言约而明,肆而深,要当精思而熟讲之尔,不当疑其有失也”。 因此,王安石认为,“圣人之于《诗》,既取其合于礼义之言以为经,又以序天子诸侯之善恶而重万世之法”。 他从这一认识出发,以圣人教化的深浅与歌者言志的远近,而分国风为“圣人之风”和“贤人之风”;他又以王侯名分先后与德政得失而作“美”、“刺”之别。二者之中,他特别推崇“圣人之风”的《周南》,把它视为“王者之治”的典范。 2.《周礼》 三经之之中,王安石最看重的是《周礼》。他认为,《周礼》所载,乃国家政事的根本原则,其法可施于后世。若行其道,“其人足以任官,任官足以行法”。 在整理《周礼》的过程中,他一方面用《字说》进行训诂,另一方面则以己意“训而发之”; 更重要的是,他依据现实政治以“托古改制”,将《周官新义》的撰写与变法运动直接联系起来。 对于《周官》以“天、地、春、夏、秋、冬”为“官府之六属”作了这样的阐释: “天地四时之官,各以象类名之,其义甚众,非言之所能尽。观乎天地四时,是知名官之意矣。盖治所不能及,然后教; 教所不能及,然后礼; 礼所不能及,然后政; 政所不能及正,然后刑; 刑所不能胜,则有事焉; 刑之而能胜,则无事焉; 事终则有始,不可穷也,故以邦事终焉。” 可见,王安石已经认识到为政的基础在于邦治与邦教如天地之不可变,而邦礼、邦政、邦刑、邦事如一年四季循环,成为调节邦治使之成为始终相续的运转循环,而其中邦礼是最为重要的手段; 以权力制度与意识形态的确立为“正名分”的必要前提,以伦理教化为“德主刑辅”的手段。 他的经学思想正式从孔子之道出发,通过凭己意依经诠解,并结合现实的变法而形成的。 二、温公朔学 1.司马光的生平与著述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 ,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宋仁宗时中进士,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施行变法,朝廷内外有许多人反对,司马光就是其中之一。 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温公易说》、《潜虚》、《资治通鉴》、《稽古录》、《涑水记闻》、《家范》、《书仪》、《古文孝经指解》、《切韵指掌图》、《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等。 2.《迂书》 司马光从嘉佑二年(1057年)自称“迂夫”始作《迂书》,是他究心求理的精粹之作。 他提出儒于圣人之道当究心求理而力行之,“迂”是见义忘利的求道态度,“庸”是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体道意识: 惟儒能“迂”,故“其道闳大”,“其志邃奥”,“其言崇高”; 惟儒能“庸”,故“孝慈仁义忠信礼乐,自生民以来谈之至今矣”。 他说,道如山,愈升愈高,如路,愈行愈远。 因此司马光提出“小人治迹,君子治心”,而以“去恶而从善,舍非而从是”为治心的途径,又以“静而思之,在我而已”为治心的形式,以达到君子为治心的目标。 在司马光看来,君子治心当使体、用、文融为一体,而其最高境界是孔子所称道

文档评论(0)

xingyuxiaxi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