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抄本的名目
在雕版印刷发明之前,图书主要以抄写流传,其载体先是竹木简与帛素,随着纸的发明,尤其
是植物纤维出现以后,人们便开始利用纸作为书写材料。但在东汉时,简和素依然的书籍的主
要材料。即使到了魏晋时代,纸书渐多,但官府公牍仍以简为主。直到东晋末年,桓玄下令“古
者无纸故用简,今诸用简者,宜以黄纸代之”(《见太平御览》卷?605),纸才成为普通的书籍
材料。而在东汉至南北朝期间,历史、思想、文化、科学诸领域著作层出不穷,佛教的传入与
道教的流行又产生出许多新学问、新知识,书籍的数量大大超迈前代。这些书皆写于纸上,由
于原材料与抄写都很便利,因而书籍的生产、流传、收藏也较为容易,不仅使政府藏书大为充
实,同时也出现了众多的私人藏书家。据史籍记载,南北朝时书籍已趋于商品化了,不仅有书
店,还有专门以抄书为业的行当。特别是在那佛教盛行的时代,一些重要的佛教经典社会需求
面广量大,代抄佛经随即成为热门营生。这种风气一直沿续至唐五代。按理,宋本除刊刻当代
人著作或许出自稿本者外,凡刊刻五代以前著作大多源于抄本。但我们现在所能见到唐五代以
前的抄本,以佛经居多,文史、语言、艺术等类古籍颇为鲜见。
宋代雕版印刷既盛行,从而刻本取代抄本成为图书流传的主要形式,但抄本並未因此消亡。因
为传世书籍众多,有些书出于某种原因无法刊刻;或者人们因不获刻本而需通过抄录以补充藏
书或配残本之缺;或者有的书出于特殊需要编纂,如帝王实录及出于个人治学所用的节本、汇
编本,只要抄写便足敷使用;而《永乐大典》、《四库全书》这样的鸿篇巨帙,官方也无力付梓;
也有纯粹出于爱好玩赏而抄写;种种因素,使得抄本依然成为图书流传不可或缺的形式。可见,
在印刷术已流行的时代,抄本的并行流传在某种程度上补充了印本的不足。
有这样一个人所共知的现象,即流传至今的宋元抄本极少,而明清抄本尤其是明代中期以后的
抄本数量很大。仅就《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而言,其总共收录善本古籍?5?万?6?千余部,其中抄
本(主要是明清抄本)有?1?万?7?千余部,居总数近三分之一,数量之多可见一斑。一个主要原
“因就是宋元旧本到了明代日见稀少,为使流传,藏书家、学问家争相传抄,毕竟翻刻费时费财,
“
而抄录则容易许多,至少能起到为古籍续命的作用。此外,明代刻书追求形式与数量而不讲究
校勘质量成为恶习。陆容《菽园杂记》指出当时刻书之滥,今士习浮靡,能刻正大古书以惠后
学者少,所刻皆无益,令人可厌。上官多以馈送往来,动辄印至百部,有司所费亦繁”。所谓官
吏用以应酬馈赠之书,即俗称“书帕本”,往往追求时效,不顾质量,衍夺讹误,所在多是,后
人遂有“明人刻书而书亡”的批评。这也是明代尤其是明中后期藏书家抄写图书风气大开的重要
因素。由于宋元旧本难觅,当时有的名家抄本转眼亦成为孤本秘籍。清代藏书家仍然保持着抄
写稀见旧本的风气,为适应乾嘉时代整理古籍的需要,有的刻本包括丛书本(如《知不足斋丛
书》),不少是据抄本翻刻。那么我们重视抄本,重视对抄本的研究应当不言而喻的。但事实上
並非如此。以明代版本研究为例,许多版本学者更为关注的是明代的印本,由于明代的印刷品
不仅数量前所未有,各朝代与官私坊刻皆有各自特点,再加上活字、套印术的发展,饾版、拱
花术的发明,可供研究的内容极为丰富。而论及明代抄本,专家们往往轻描淡写,未予深入研
究。其实,明代抄本大有研究之处,且不论其文献价值,即就众藏书名家的抄本而言,那一家
不是特色鲜明,风格独具。何况还有很多具有重要版本价值的抄本至今未详其出处,需作个案
考证。前辈冀淑英先生曾写过《关于穴研斋抄本》一文(见陈红彦所编《冀淑英文集》),如大
家拜读过,相信会对明抄本的认识与研究有所启迪。因此我认为,如果不对与印本同样活色生
香的抄本作深入研究而谈版本学,至少是不全面不完整的,在这方面,有许多事情要做,需要
大家下苦功夫。
“ “ “历来公私藏家著录抄本的名目繁多,兹就常见的“写本”、精抄本”、影抄本”、旧抄本
“ “ “
阐述。
先说“写本”。昔人每将写本与稿本、抄本相区别,如唐五代以前的抄本(尤其是流传众多的佛
经卷子本)、明清两代官修书抄本及出自名家之手的抄本等,皆以“写本”称之,並见诸书目著录。
其中也有一种情况,即对稿本(主要指誊清稿本)抑或抄本未能加以辨别定夺时,版本目录家
们每每权以较为模糊的“写本”著录之。这种说法与著录虽然至今仍在沿用,但从学术角度而言,
尚欠严谨规范。相对印本,无论是稿本还是什么形式、时代的抄本,都应当归类于写本。当然,
如果从实际出发,对各公私目录的著录有所了解,或者说这样的著录已约定俗成,不影响我们
对版本的判断,那么“写本”这种名称就有广义与狭义两种涵义了。
再说“精抄本”。这个名称可从形式与文章内容两方面解释。从形式而言,纸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