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转基因抗虫棉 WT wx du1 du2 du3 du4 du5 Mutants modifying amylose content I2?KI 15.58% 0.76% 5.32% 6.48% 7.22% 3.80% 5.32% Amylose content 二、作物育种工作的展望 种质资源工作上有待进一步加强 深入开展育种理论与方法 的研究 加强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和育种单位间的协作 种子产业化 使用教材: 张天真《作物育种学总论》南京农业大学 参考教材: 西北农林大学《作物育种学》 四川农业大学《作物育种学》 盖钧镒《作物育种学各论》 参考书刊: 遗传学报 作物学报 中国农业科学 中国水稻科学 杂交水稻等 思考题: 1、品种的定义。 2、作物育种学研究内容及以发展。 3、如何学好本门课程? 作物育种学总论 绪 论 主要讲述: 作物进化与遗传改良 作物育种学的发展 作物育种的成就与展望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先看几个重要数据: 耕地占世界的 7% (15亿亩左右) 粮食总量占世界的 24% (5亿吨左右) 养活人口占世界的 22% (超过13亿) 人均粮食不到400kg 背景 我国农业面临几大难题: 人口还在增长 耕地还在减少(城镇建设用地、工业用地扩大) 对农产品质量和多样化的需求还在增长 怎么解决上述矛盾? 答案是:提高单产 怎么提高单产? 通过作物的遗传改良(即选育优良品种) 和作物生长条件的改善(即作物栽培技术) 两个相互结合的途径来实现。 如何选育作物品种就是作物育种学所研究的内容。 第一节 作物进化与遗传改良 一、作物品种(Crop Cultivar)的概念(P2) 要点:(1)人工选育的群体; (2)具有三性(DUS); 特异性(Distinctness) 一致性(Uniformity) 稳定性(Stability) 品种类型 纯系品种(Pure line cultivar) 杂种品种(Hybrid cultivar) 综合品种(Synthetic cultivar) 无性系品种(Clonal cultivar) 等。 所有类型的品种都应具有“三性”。 二、自然进化与人工进化 什么叫进化? 进化的三个基本因素是什么?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什么是自然进化?什么是人工进化? 自然进化与人工进化的异同点有哪些? 从进化的角度看,作物育种的实质就是适当利用自然进化的人工进化。 三、遗传改良在作物生产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改良就是作物品种改良 新品种的应用对提高作物产量的贡献率为30-50%左右。 优良品种的含义 是指在一定地区和耕作栽培条件下能符合生产发展要求,并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品种。 生产上良种的含义 包括两个方面:优良品种品质和优良播种品质。 除具有品种的“三性”外,还具有时间性和地区性。 优良品种在发展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主要有: 1、提高单位面积产量(P4图) 2、改进产品品质 3、保持稳产性和产品品质 4、扩大作物种植面积 5、有利于耕作制度的改良、复种指数的提高、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第二节 作物育种学的发展 一、作物育种学的性质和任务 1、作物育种学的定义 研究选育及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方法的科学 2、作物育种学的基本任务(P4) 要点: 研究作物的性状及其遗传规律 搜集和创造种质资源 培育农作物的新品种 研究良种繁育的方法与技术 二、作物育种学的主要内容 育种目标的制定及实现目标的相应策略; 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研究评价、利用及创新; 选择的理论和方法; 人工创新变异的途径、方法和技术; 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和方法; 目标性状的遗传、鉴定及选育方法; 作物育种各阶段的田间实验技术; 新品种的审定、推广和种子生产。 三、常规育种的技术特点 常规育种的定义: 是从遗传物质变异(基因突变染色体结构变化、染色体数目变化)以及遗传物质重组所产生的各种变异类型中,通过选择培育出符合人类需要的优异品种。 所具特点: 1、综合多个优良基因,同步改良农作物的产量、品质、抗性水平; 2、盲目性较大; 3、育种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四、作物育种学的发展与分子育种的兴起 (一)作物育种学的发展 国外: 1927 美国 Hayes Garber 《作物育种》 1935 前苏联 Vavilov《植物育种的科学基础》 1942 美国Hayes Immer 《植物育种方法》第1版;1955年第2版; 1962 中译本《植物育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