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第一章-第一节(先秦两汉文学理论批评)儒、道文化背景下的文论创生.pptxVIP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第一章-第一节(先秦两汉文学理论批评)儒、道文化背景下的文论创生.pptx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一章 先秦两汉文学理论批评第一节 概述:儒、道文化背景下的文论创生第二节 “诗言志”第三节 道 法 自 然第四节 风教与原道第五节 知人论世与诗无达诂第一节 概述:儒、道文化背景下的文论创生第一节 概述:儒、道文化背景下的文论创生一、从礼乐文化、诸子百家到两汉经学二、从《诗经》、《楚辞》、先秦散文到两汉辞赋三、先秦两汉文学理论的特点与演变一、从礼乐文化、诸子百家到两汉经学礼乐文化是指周代贵族等级制社会中的主流学术文化。“制礼作乐”的实质是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目的是为贵族等级制确立合法性依据。所谓王官之学就是在这样的文化历史语境中产生的。春秋以降,礼乐崩坏,旧的社会秩序被打破。随着私学的兴起,文化话语权力逐渐从执政的贵族手中转到了新兴的士人阶层手中。一方面出于自身的生存忧虑,一方面又出于拯救社会的目的,士人阶层纷纷提出自己的救世之术与价值观念体系,这就造成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局面。汉武帝开始运用政治手段来推动官方意识形态话语的建构工程。他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专立五经博士。于是崇经读经就成为天下士人“靡然向风”之事,一代士风由此而成,一代学术亦由此而兴。汉武帝像臣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董仲舒像二、从《诗经》、《楚辞》、先秦散文到两汉辞赋《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收诗歌三百零五篇,按“风、雅、颂”三大类编排。在周代这些诗歌都是礼乐制度的一部分,入乐之后,被用之于祭祀、典礼、朝会、聘问、宴饮等活动之中,承担着建构贵族统治者的意识形态的任务。汉儒把《诗经》视为儒家经典,完全是从政治伦理的角度解诗、用诗,对其文学性基本上是视而不见的。但是从魏晋南北朝之后,《诗经》作品对文学的影响就日益凸显了。其“赋、比、兴”手法在诗词歌赋的创作中被广泛运用。“汉儒解经,惟过于求据,故反有失经义处。”——毛奇龄《西河合集·经集·大学问》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奇葩,与《诗经》并列为中国古代诗歌的源头。“楚辞”作品的华美的辞藻、丰富的想象、哀婉的情调都对后世诗词歌赋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屈原像西汉后期的刘向把屈原、宋玉以及汉代的辞赋作品编辑成册,定名为《楚辞》。东汉的王逸又在刘向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篇目,并进行注释,这就是《楚辞章句》。先秦诸子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或“文章”在各类书写形式中始终居于核心位置。诸子散文有一个发展过程,《论语》是语录体、《老子》是格言体,基本上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文章形式。《孟子》《庄子》则是在语录体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对话体散文,已经有了长篇大论,文章形式初具规模。到了《荀子》《韩非子》则散文形式已然成熟。汉初文化则受楚文化影响甚大,例如汉代辞赋就是对“楚辞”的继承与发展。西汉前期散体大赋的基本旨趣,一方面是赞美汉王朝的文治武功,即所谓“润色鸿业”;另一方面是表达士大夫“劝谏”“讥刺”以及“士不遇”的思想情感。这两种价值取向都通过对人物事件的记叙描写而得到表现。到了东汉中期以后,士大夫阶层的精神旨趣发生了较大变化,开始对那些与政治伦理没有直接关系的事物产生兴趣,并渐渐获得普遍认可。三、先秦两汉文学理论的特点与演变先秦两汉文论的最大特点是不具有独立性:或者是子学的组成部分,或者是经学的组成部分,都与当时的主流学术紧密交织在一起。先秦两汉学术的发展主要经历了“礼乐文化”“诸子文化”“经学文化”三个阶段,与之相应,文论思想也可作如是观。“礼乐文化”语境下的文论。这主要包括在《周易》《尚书》《诗经》以及 “三礼”等典籍之中。《周易》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品格,也塑造了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品格。《尚书》是西周王室官方文件及部分往代文献之汇编,集中体现了西周贵族阶层的政治观念。在儒家的文化语境中,无论是政治问题还是审美问题,往往都被还原为伦理道德问题。故而中国古代文论的主要价值取向之一正是道德批评礼乐是贵族教育的核心内容,而诗作为礼乐系统的核心部分,就成为识别贵族身份、教养的重要标志之一。又由于这是一种隐晦、含蓄、迂回的表达方式,不仅显示出言说者的优雅、高贵,而且很适合于表达某些不便直言的想法和意见,特别是评价性的观点,于是诗就获得了“美刺”或“讽谕”之功能“礼”是“王官之学”的重要内容,今存“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从“三礼”的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窥见西周文化的一大特征,那就是对于形式的高度重视(后世称之为繁文缛节)。周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论语·八佾》在礼乐文化语境中形成的文论思想经过诸子的继承、重构而获得新的意义;而在诸子之学语境中又根据新的社会需要提出若干新的文论思想。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