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
总论部分
1.学说:
广义学术上自成体系的主张、理论。
狭义因为研究某一具体的学术问题而形成的不同的学术观点或理论。
医家学说在中医各学科发展过程中,由某医家提出、自成体系的学术观点或理论。
2.医家学派:在中医学术发展过程中,以某医家的创新学说为学术主旨,经由以师承传授为纽带的发展而形成的某一学术群体。
3.医学流派:对某一地域,或具有某种特定风格,或以某一诊疗技艺、技法的传承而构成的医疗活动或医学现象。
四大学派:河间、易水、伤寒、温热。
七大学派:(三、四版)医经、经方、河间、易水、伤寒、温病、汇通。
(五版)河间、易水、伤寒、温病、攻邪、丹溪、温补。
十大学派:医经、经方、伤寒、河间、易水、攻邪、丹溪、温补、温病、汇通。
4.学术流派分述:
学术争鸣对中医学发展的作用:1.启发学术思想2.深化临证经验3.完善了中医学术体系
(一)医经学派
①校勘注释家:全元起、王冰、吴鹤皋、张志聪。
②分类研究家:杨上善、滑寿、张景岳、李中梓、汪昂。
③专题发挥家:秦越人(扁鹊)、张仲景、华佗、皇甫谧、刘完素、骆龙吉。
(二)经方学派(娴熟于临床辨证论治及方药应用)(后世经方:1.经典方2.仲景方)
《肘后方》、《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等,以及近代曹家达(字颖甫)、吴櫂仙等,均属经方家一脉相传者。
(三)伤寒学派
宋金前八大家:王叔和、孙思邈、韩祗和、朱肱、庞安时、许叔微、成无己、郭雍。
明清三大派:错简重订派、维护旧论派、辨证论治派。
近代五大家:郑钦安、曹颖甫、恽铁樵、陆渊雷、黄竹斋。
伤寒学派发展的三个阶段:
【晋唐收集整理阶段】
①王叔和收集《伤寒论》整理伤寒(从脉证方治入手)。
②孙思邈著《千金翼方》、《千金要方》(“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研究方式,是唐代唯一)。
【宋金深入研究阶段】
①韩祗和著《伤寒微旨论》(脉证分辨,以脉为先)
②庞安时著《伤寒总病论》(阐发寒毒、异气之说)
③朱肱著《伤寒类证活人书》(以经络解释六经)
④许叔微著《伤寒九十论》(强调八纲辨证)
⑤郭雍著《伤寒补亡论》(伤寒补亡,搜集诸说,丰富内容)
⑥成无己著《注解伤寒论》(首创“以经释论,以论证经”。经论结合,全面注解伤寒)
【明清发展兴盛阶段】
错简重订派
代表人物:方有执(1.力主错简重订论2.风寒中伤营卫说)、喻昌(三纲鼎立说)
代表著作:《伤寒论条辨》、《伤寒尚论篇》
其他医家:
张璐《伤寒缵论》、《伤寒绪论》
吴仪洛《伤寒分经》
吴谦 《医宗金鉴》
程应旄《伤寒论后条辨直解》
章楠《伤寒论本旨》
周扬俊《伤寒论三注》
黄元御《伤寒悬解》
维护旧论派
代表人物:张遂辰、张志聪、张锡驹、陈念祖
代表著作:《张卿子伤寒论》、《伤寒论集注》、《伤寒论直解》、《伤寒论浅注》
辨证论治派
①以方类证派:柯琴(第一个提出汤证的概念;提出“六经地面说”)、徐大椿
②以法类证派:尤怡《伤寒贯珠集》、钱璜《伤寒溯源集》
③分经审证派:陈修园《伤寒医诀串解》、包诚《伤寒审证表》
(四)河间学派(以刘完素为代表的一个医学流派)
刘完素:创立“六气皆从火化”,善用寒凉方法治疗火热类疾病。
“二歧三变”:一歧张从正,二歧罗知悌。一变罗知梯,再变朱震亨,三变王纶、虞抟、汪机。
(五)易水学派(以张元素为师祖,以李杲为中坚)
以“脏腑病机学说”为学术主旨,创建脏腑寒热虚实辩证体系。
张元素:《医学启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珍珠囊》。
河间学派和易水学派的区别:
河间学派
易水学派
研究对象
着重于外来邪气
着眼于机体五脏六腑
辨证
辨别外感火热表里
分辨脏腑寒热虚实
治疗
清热泻火养阴
调整脏腑机能
发展趋势
攻邪派、丹溪派、温病学派
补土派、温补派
(六)攻邪学派
主张“病由邪生,攻邪已病”,善于运用汗、吐、下三法。
张从正:《儒门事亲》。
(七)丹溪学派(注重养阴)
以“阳有余、阴不足”立论。
(八)温补学派(继承东垣脾胃学说,注重探讨肾和命门病机)
以阴阳水火不足立论。探讨脏腑虚损的病机和辨证治疗,治疗特点:温养补虚。重阳轻阴,重气轻血,重补轻攻,重热轻凉。
代表医家:薛己、赵献可、孙一奎、张介宾(《景岳全书》;《质疑录》;《类经》)、李中梓(《医宗必读》;《内经知要》)、高鼓峰、吕留良。
(九)温病学派
代表医家:(早期)吴有性、戴天章、余霖。(中后期)叶桂、薛雪、吴瑭、王士雄。
形成过程:
① 奠基阶段
②形成阶段(明末清初):明末吴有性《瘟疫论》,清初戴天章《广瘟疫论》,清余师愚《疫疹一得》
③成熟阶段(清代中叶):叶天士《温热论》,薛雪《湿热条辨》,吴瑭《温病条辨》,王士雄《温热经纬》。
(十)汇通学派
代表医家:唐容川、朱沛文《华洋脏象约纂》、恽铁樵、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汪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