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发展简史.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概 述 ? 中医儿科学是研究小儿生长发育、预防保健和疾病 诊治的一门学科。儿科学成熟较晚,它经历了漫长 的萌芽时期、积累奠基时期,直至宋代,学科体系 才逐步形成,至明清逐渐走向成熟发展时期。 ? 儿科素称“哑科”,是指婴幼儿不能自述病情,或 能而不全,而且就诊时往往哭闹拒查;加之经脉细 微难以按循,因而使医家常感为难,故有“宁治十 男子,莫治一妇人,宁治一妇人,莫治一小儿”之 叹。 萌芽时期(商周至秦汉) ? 约成书于周代的《周礼 地官》中有“以保息六养万民。 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 六曰安富”。将爱护小儿放在首位,并规定十四岁以下, 国家不征役。 ? 春秋《贾谊新书 胎教》以周文王母之胎教为圣训。 ? 《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 “ 扁鹊名闻天下,闻秦人爱小儿, 即为小儿医” —— 是我国最早儿科医生的记载。 ? 《黄帝内经》的著成,从理论上为儿科学的建立提供了 原则性指导,《伤寒论》《金匮要略》的问世,对儿科 的形成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如《灵枢逆顺肥瘦篇》 “ 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灵枢论疾诊尺》 “ 婴儿 病,其头毛皆逆上者,必死。” 奠基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 ? 1 .唐代:设太医署,由“医博士”教授医学,开 设 5 门专科其中设“少小科”学制为 5 年,促进了儿 科学的发展,这也是我国最早的医学教育制度。 ? 2 .第一部儿科著作《颅囟经》也在此时流传,书 中首创纯阳理论。“三岁以下,呼为纯阳”。 ? 3 .《备急千金要方》首列“少小婴孺方”,是最 早记载儿科理法方药的专篇。 ? 4 .隋朝巢元方的 《诸病源候论》专论小儿诸病 6 卷, 共 255 候,对小儿保育、证候、病因病理论述较多。 ? 5. 对儿科“麻痘惊疳”四大要证已有记载。 形成和发展时期(宋金元时代) ? 1. 宋设“太医局”设小方脉“ ? 2. 钱乙与《小儿药证直诀》 ? 钱乙(公元 1032 - 1119 ?)北宋年间的儿科名医,专业儿科 40 余 年,《小儿药证直诀》为学生阎孝忠所编,主要学术思想如下: ? 1 )首创五脏辨证,提出治法方药(创制泻白散,导赤散,地黄丸 等五脏补泻方剂) ? 2 )面部望诊,如“目内证”“面上证”等。“左腮为肝,又腮为 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颏为肾。“ ? 3 )将小儿体质特点概括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 4 )对儿科四大证的认识提高,区别麻疹,天花,水痘。 ? 5 )区别惊痫,指出痫的特点为“口作五畜声”。 ? 6) 惊风分急惊风与慢惊风,提出“急惊合凉泻,慢惊合温补”的 治法。 ? 7)“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 ? 8) 方药方面,首先,对剂型的改革,丸散膏丹为主;其次,善于 化裁古方,创制新方,如泻白散,导赤散,异功散,七味白术散, 六味地黄丸,益黄散等。 形成和发展时期(宋金元时代) ? 3 .第一部论述小儿麻痘斑疹的专著,―― 《小儿斑疹备急方论》,为山东名医董汲 所著 ? 4 .南宋陈文中善用温补方药治疗小儿痘疹。 自此温补寒凉争鸣。其养子十法中要背暖, 要肚暖,要足暖,脾胃要温,儿啼未定勿 便饮乳等对后世影响较大。 ? 5 .对脐风的认识;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 方》认为脐风是由于断脐不慎所致,与成 人破伤风相同。 形成和发展时期(宋金元时代) 6.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李东垣,张子和和朱丹溪各有建树。 ? 如刘完素在《宣明方论儿科论》中提出“小儿病者纯阳, 热多冷少也”。 ? 李东垣的“脾胃学说”对促进儿科脾胃病的研究具有重 要影响。 ? 张子和的“攻下法”为治疗小儿热病采用“上病下取” 提供了理论依据。他提出小儿百病之源多由于过饱过暖, 认为“育子之理,薄衣淡食”。 ? 朱丹溪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对儿科治 疗阴虚体质及热病伤阴采用滋阴方法具有很大影响。 7. 元代曾世荣《活幼口译》《活幼心书》。对儿科学发展 具有一定贡献。如“四时欲得小儿安,常需三分饥与 寒”。 昌盛时期(明清时代) ? 1 .世医万全《万氏家藏育婴秘诀》《万氏家传幼 科发挥》《万氏秘传片玉心书》对小儿喂养、调护、 疾病的预防、养胎等方面作了精辟论述。如: ? 1 )小儿五脏两有余三不足的观点。概括了小儿的 生理病理特点。 ? 2 )急惊风的转归“成痫“”成瘫“喑不能言”。 ? 2 .清夏雨铸《幼科铁镜》中重视望诊,提出“有 诸于内而形诸于外”的观点。惊风的治法“豁 痰”“祛风”“解热”“祛邪”。 ? 3 .清朝陈飞霞的《幼幼集成》对指纹的看法“浮 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 昌盛时期(明清时代) ? 4 .注意使用外治法,或推拿手法,是明朝儿科临证又一特 点。 ? 5 .吴鞠通《温病条辨解儿难》对小儿体质特点提出“稚阴 稚阳”的观点。 ? 6 .集

文档评论(0)

wangsux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