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第四课学案(含答案).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1.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经济政策的形成和影响; 2. 从经济的角度探讨近代中西方社会发展不同的原因及特征。 【学习重点】“重农抑商”政策在各朝的表现; 【学习难点】 近代中西方社会发展不同的原因及特征。 【概念解析】: 重农抑商: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 专卖:特定商品需要得到相应的许可才能生产或销售,我国古代称为“榷”,如榷盐、榷酒、榷茶。中国从春秋时期到明、清的许多朝代,曾对盐、铁、酒、茶、醋等产品实行过专卖。 3.闭关锁国:鸦片战争前清政府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贸易的政策。限定广州一口通商,外商来华贸易须通过清政府特许的公行商人,活动限于指定范围,进口货征收高税额,出口货限制品种和数量。 【自主学习】 一、“重农抑商” 【阅读这一框题,根据教材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重农抑商”政策出现的原因: 2、“重农抑商”政策的发展历程 时期 “重农抑商”政策发展历程 战国 汉初 明清 【疑惑问题】 【合作探究】 1.根据材料完成表格:   画面一:当黄河岸边柳荫树下,犁间耕作的喘息与手摇纺车吱呀呻吟合奏着悠闲的田园慢板时;英格兰西北部兰开夏郡的蒸汽锅炉正在吼叫出震耳欲聋的工业交响曲   画面二:当雍正皇帝颁布“抑商手谕”,乾隆天子津津乐道于自己的 “十全大武功” 时,英国的查理一世和法国的路易十六正躺在断头台上,以十倍的绝望与百倍的仇恨诅咒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画面三:当两鬓飞雪的范进士子因中举登科而神经错落时,牛顿正在通过自制的反射望远镜关注着宇宙间的行星运动规律。 表2:近代前夜的中国和西方 中国 西方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对外关系 【补充材料】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 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马克思 2.明中叶以后白银成为主要货币。16——17世纪中期,欧洲与中国的贸易以中国的丝绸为主角,称为“丝-银’对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59年,两广总督李侍尧在一份奏折中说:“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每年贩运湖丝并绸缎等货,自二十余万至三十二三万斤不等。统计所买丝货,一岁之中,价值(白银)七八十万两,或百余万两。至少之年,亦买价至(白银)三十余万两之多。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这些白银是圣西哥和秘鲁出产的。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国内外学者对明清中国的白银流入量进行了多种估计,弗兰克(2000)综合前人的研究后得出:1800年前的250年,从欧洲(其白银主要来自美洲)等地总计约6万吨白银合16亿银两流入中国,占有记录的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根据这一数据,剔除非货币用银、运输损失和磨耗等,得出1800年时中国货币用银的存量约10.7亿银两。 ——王信《明清外贸顺差、白银流入及对经济的影响》 (1)材料一、二中的“丝银贸易”反映了18世纪中期中国对外贸易的什么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历史背景。 特点:丝绸为中外贸易的主要商品;广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中国对外贸易量大。 历史背景:新航路开辟之后,世界市场逐步形成;江南经济繁荣,丝织业发达;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开放广州一口通商。 材料二:(松江)纺织不止村落,虽城中亦然,……里媪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间歇。 —一《华亭县志·风俗》 材料三: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棱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销减走半。 ——包世臣《安黑四种》 (2)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经济领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变化:家庭手工业逐步破产。说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课后巩固】 一、选择题: 1.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材

文档评论(0)

000449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