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追忆人心物性抒写乡土变迁
摘 要:台湾著名作家阿盛以卓异的审美视角、讲好“乡土故事”的叙事特质和匠心独运的艺术呈现,追忆发生在台湾民间世界中的人文故事和乡土传奇,体现出他对时光流逝和社会变迁的高度敏感性。阿盛秉持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极为重视个人家世血脉和乡土情谊。其散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民间故事和乡野动物,汇聚了中华五四新文学的“大传统”与台湾方言写作的“小传统”,承载了多元驳杂的深刻人生体验与感悟,折射出台湾社会与文化递次嬗变的历史桑田。
关键词:阿盛;乡土变迁;人物刻画;动物摹写;传奇叙事
作者简介:倪思然,文学博士,华侨大学文学院/海外华人文学暨台港文学研究中心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台湾文学、海外华文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理论(E-mail: nisiran@126.com;福建 泉州 362021)。
基金项目:华侨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乡土文学思潮与“五四”文学之关联研究》(14SKGC-QT05)。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398(20XX)03-0034-12
阿盛阿盛(1950—)原名楊敏盛,祖籍福建,出生于台湾台南新营乡村,毕业于东吴大学中文系。他曾任台湾《中国时报》记者、编辑、主编等职,随后曾主持“写作私淑班”,并兼任台湾师范大学人文中心的现代文学教师。自1977年起正式开始文艺创作,1978年3月1日在台湾《联合报》副刊发表了追忆童年见闻、以“厕所”折射时代变迁的散文《厕所的故事》,始受文坛同侪广泛瞩目。1981年出版首部散文集《唱起唐山谣》,20世纪90年代起兼及长篇小说创作,阿盛迄今已出版散文集《行过急水溪》《心情两纪年》《萍聚瓦窑沟》等,歌诗《台湾国风》以及长篇小说《秀才楼五更鼓》《七情林凤营》等逾二十册作品,其中多篇收入台湾高中及大学教材。与祖国大陆许多当代作家不同的是,他亦写作亦教学,亦采访亦编文集,先后编选了《台湾现代散文精选》阿盛主编:《台湾现代散文精选》,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XX年初版。《故园无此声》阿盛主编:《故园无此声》,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XX年初版。等二十多部,为台湾散文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阿盛的文学活动尚未引起中国大陆学界的足够重视。据笔者所掌握资料,仅有朱双一、匡琼等学者撰文专门研究参见朱双一:《乡土和庙堂文学的交融——阿盛论》,《台湾研究集刊》1995年第2期,其改写版收入朱双一著《近二十年台湾文学流脉:“战后新世代”文学论》,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匡琼:《从“文化遗迹”看阿盛散文乡村关怀》,以文本细读,深入触及阿盛散文之“诗心文心”的成果朱双一在《从文风差异谈海峡两岸台湾文学研究界的取长补短》(《世界华文文学论坛》1998年第1期)中,恰切地指出:当时中国大陆的台湾文学宏观研究文章,在台湾学界看来往往“缺乏真正能触及诗心文心的艺术分析”。此处仅是借用此说法,客观描述大陆的阿盛研究现状。,这就为本文提供了可开拓的学术空间。
细心的读者从“阿盛”这一具有中国南方乡土色泽的笔名,大抵可以嗅闻到他身上的家乡“泥土味”。应该说,阿盛对于其故乡土地和民间文化的浓厚情感,是其从事文学创作的重要动力来源。阿盛的人生经历,为他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出身于台南北部新营地区的穷困乡村,经历年少懵懂浪荡的求学阶段,青年时期失学当兵的吃苦经历,考上大学后到台北都市打拼的生活艰辛,一路走来,读者追随着阿盛的文笔,可以跟随着到他的童年乡村、青年澎湖与都市台北去见识他的成长,伴随着他的敏感心灵去感受台湾当代乡土世界及社会文化的递次变迁。
在《阿盛精选集》(散文集)的卷首,陈义芝写道:“阿盛是无可取代的乡土作家。在砖庭土厝的变动光影里,在民间底层人物的辛酸记忆里,他创造了一种独特韵致的‘说书’风格。沧海桑田牵引的生活细节,百味杂陈的生命体会,以及烟熏斑驳的信仰,在他笔下都栩栩如生地存活。”陈义芝:《推荐阿盛》,陈义芝主编《阿盛精选集》,台北:九歌出版社,20XX年,第11页。这段评价虽简明扼要地概括了阿盛散文创作的独特风格与特质,但从学术角度来看,第二、三句因“诗意”略嫌浓厚而较为抽象,却促使笔者生发问题意识。若以“五四”以降两岸新文学整体观的视野观之,阿盛的散文创作在写人状物方面有何特色?陈义芝所言“说书”风格在阿盛的散文创作中是如何呈现的?其散文作品在台湾乡土文学的流脉中,又有怎样的思想文化意蕴?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入阿盛散文创作的世界中。
一 以独异人物折射乡土之变
早在20世纪20年代,鲁迅、彭家煌、台静农与许杰等成为了中国大陆乡土文学的代表性作家。阿盛的散文创作,与作为“五四”时期乡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