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时局剧变下中国文人回忆性作品的特点.docxVIP

试析时局剧变下中国文人回忆性作品的特点.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析时局剧变下中国文人回忆性作品的特点 摘 要:张岱、鲁迅和梁实秋都是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文学大家。从明亡后张岱所著的《陶庵梦忆》,到民国时期鲁迅的《朝花夕拾》,再到后来梁实秋的《雅舍小品》合集,悉为各自具有回溯性质和追思情怀的代表性作品。本文便以三位名家的此三部作品作为历时向度的研究脉络,通过对其文本内容和叙述形式的分析,洞悉中国文人身上所具有的潇洒恣意的闲情逸趣,以及在动荡流变的时代背景下,其含蓄幽微的怀旧情结。 关键词:《陶庵梦忆》 《朝花夕拾》 《雅舍小品》 雅趣 怀旧 时代 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张岱,其生平最著名的文学作品当推《陶庵梦忆》,该本小品散文集共八卷,成书于明亡之后,主要记叙张岱在晚明时期美好闲逸的生活景象。同为浙江绍兴人的鲁迅,在1928年由北京未名社初版了自己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该散文集写出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人生经历,生动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图景。而知名散文家和学者梁实秋在1949年随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分期出版了共四集的《雅舍小品》,其合订本于1986年发行,《雅舍小品》通过作者清新隽永的笔触,记述了其早年辗转各地时对诸多生活琐事的细腻观察与精微体悟。 将此三位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大家极具代表性和类比性的文学作品进行历时层面的比较,纵贯了中国明清、近现代和当代几个不同历史时期,这就使得研究在取材范围上更加精确具体,同时在视野和阐发上又不失宏观和说服力。本文试图通过对其文本内容与叙述手法的全面分析,探看明末以降中国文人在回忆性作品中体现出来的闲情逸趣、家国情怀和怀旧情结。本文将首先从作品对风土民俗文化的涉猎入手,分析这三本性质相类而年代不同的文学作品内在的共通之处。 一、对风土民俗文化的间接记录 作为回忆性的文学作品,作者对过去的记录自然必不可少,又因为作家个人主观情怀以及时代等客观因素,《陶庵梦忆》、《朝花夕拾》、《雅舍小品》三本散文集无不间接性地记载了作者亲身经历的风土民俗文化。之所以说是间接的,是因为作者的直接创作动机主要在写人叙事,而写人叙事却离不开情景物的烘衬,于是这些情景物就成了风土民俗文化最好的载体。文学创作不可能为了对地域风俗文化进行民俗学范畴的记录传载而展开,所以这部分的文本内涵需被后人挖掘出来,是作品潜在的历史文化养分和民俗学价值。 在《陶庵梦忆》里,张岱对明末的风土民情和文化特色有着切身而周详的记录,学者夏咸淳说:“张岱怀着浓厚的兴趣, 运用欢快灵动的笔墨, 展示明季社会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民间娱乐活动。”①可谓言中肯綮。该书或描述游历中所见的自然人文风观,如《钟山》、《报恩塔》、《日月湖》、《于园》等篇目;或记述自己经历过的奇人轶事,如《越俗扫墓》、《吴中绝技》、《鲁番烟火》、《沈梅冈》、《湖心亭看雪》等;又或描写奇花异石,如《金乳生草花》、《花石纲遗石》、《菊海》等;抑或是叙说戏曲工艺,如《吴中绝技》、《濮仲谦雕刻》、《阮园海戏》、《绍兴琴派》等;此外还有篇章专门介绍茗茶食物的制取,像《雪兰茶》、《闽老子茶》、《雪酪》、《蟹会》诸篇。由此可见,《陶庵梦忆》对明末丰富多彩的社会民俗文化有着虽间接却是直观而近乎全景式的记录,这也让《陶庵梦忆》不仅仅是一本文字凝练、语言生动的文学著作,对后人而言,它同时也是一本了解和考究明朝末年民俗文化生活场景的工具读物,这是《陶庵梦忆》留给后人的附加历史价值和非物质文化财富。 鲁迅的《朝花夕拾》,虽然篇目不多,但是我们仍然能够在行文当中看到鲁迅对故乡绍兴风俗文化的间接记录,能从字里行间里拼凑出一幅幅清朝末年江南百姓的生活场景,而这恰是一般鲁迅研究者最易失察的地方。在《狗猫鼠》中,鲁迅写到自家床前贴着“八戒招赘”和“老鼠成亲”的花纸,而从《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等多篇文章里,我们可以窥探到晚清中国儿童手头匮乏陈旧的课本读物和他们与自然虫草为伴的爱好兴趣。而要说最能体现出绍兴风俗文化的,无疑是《五猖会》和《无常》两篇。《五猖会》中作者描写了故乡迎神赛会的情景,着重写出某次去看五猖会时的遭遇;而《无常》则细化到记叙迎神赛会中出巡的神鬼,以鬼卒白无常为主要对象,并把自己在看目连戏时体验到的白无常与迎神中的进行对比。凡此种种,可谓生动详细地记录了绍兴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而这两篇又恰与《陶庵梦忆》里《及时雨》、《目连戏》二篇形成了跨时代的类比对照。 《五猖会》里说到当时的祷雨迎龙王仪式,在内容上比《及时雨》中所记的要简省很多;而《无常》中言及目连戏演出时长,说到张岱在《目连戏》里记载明时演出时间比现在要长得多。透过这种历时层面的对比,我们可以清晰看出在一段历史时间内,江浙地区风俗文化变迁的发展脉络。 及至梁实秋的《雅舍小

文档评论(0)

wh458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