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恬淡自适见本色
“傅译传人”罗新璋文笔出色,无论译论译文,都是上乘之品,为什么他不在译余多事创作?哪怕不写小说、诗歌,连散文也不多见,曾经好几次问过他,每次都让他把问题轻轻带过,不是“我很少写这样的文章”,就是“我不会写这样的文章”,说时, 面带笑容,真挚诚恳而又襟怀坦然,既不自矜自夸,也不自贬自抑,看来那么适如其分,淡泊自在,真是一個谦谦君子内心坦荡荡而形诸外的表现!《艾尔勃夫一日》,这是个什么样的书名?看来是个译名,艾尔勃夫是人物?是地址?似乎名不见经传,相信一般读者乍一看都弄不清楚,又怎会受到吸引走进书店,打开书页,看将起来呢?显然作者并不在乎书出版后是否引人注目(按目前的流行说法是吸引眼球),这本散文集之所以用书中一篇文章题目作为书名,想来必然有其独特的原由。
《艾尔勃夫一日》原来是罗新璋的散文集,最近由深圳海天出版社出版,作为柳鸣九主编的学者散文“本色文丛”之中的一本。打开扉页,有短短的作者介绍,除了一贯的生平简介,竟然看到这样的文字:“编有《翻译论集》及《古文大略》。辑有一薄本《译艺发端》。”坊间向来只见夸夸其谈、自诩成就的各色人等,例如香港某些翻译教师在履历上自称为“国际知名翻译家”等,哪里有人把自己的作品贬为“一薄本”的呢?接着,罗新璋又加上这一段作为结尾:“莫里哀在《贵人迷》里,对散文下过一个‘经典’定义:凡不是分行押韵的诗篇,其余一切均为散文!于是,这些芜杂文字,亦一举而成散文矣……”
“芜杂文字”?到底包括些什么内容?我们看到关于翻译与文学的一些真知灼见:例如谈论傅雷、杨绛等翻译大家的文章,有关翻译本质的论述,谈及中文特色及阿拉伯数目词使用法的观点;在法国、日本游历时所见所闻,包括点题之作“艾尔勃夫一日”,以及“巴黎公社珍贵原始史料抄录手记”等,还辑录了一九九八年我趁造访北京之际,跟作者畅谈三小时的“访谈录”。
根据主编柳鸣九的总序,“‘学者散文’一词其实是从写作者的素质与条件这个意义而言的,‘素质与条件’,简而言之,就是具有学养底蕴、学识功底。凡是具有这种特点、条件的人,所写出的具有知性价值、文化品位与学识功底的散文,皆可称‘学者散文’”,那么,罗新璋这本言之有物的散文集,恰好承载了“学者散文”的真义,表达了主编在“本色文丛”里所想呈现的精神面貌。
跟罗新璋相交相识数十年,当年是因为研究傅雷,经傅聪傅敏介绍而认识了鼎鼎大名的傅译传人。从一开始,他就对我这位后进诸多关照,悉心扶持,多少年来,彼此之间从来没有同行敌国的猜忌,只有同道中人的默契,尤其发现我们原籍同为浙江上虞之后,更觉合缘。说到研究傅雷,有谁比这位孜孜矻矻、锲而不舍的学者更有资格与实力?这位于一九五七年北大西语系毕业的高材生,由于正好赶上反右运动,分配工作时去不成人民文学出版社,居然给派到国际书店搞进口去了。这样每天跟订单发票打交道的日子经历了五年有多,由于不甘怠惰,决定自淬自励,在工余定出了进修时间表,除了大量看书,更在法文原著字里行间抄写傅雷译文,边读边抄,坚持不懈。根据罗新璋自己的统计,傅雷当年共译二百七十四万八千字,他抄了二百五十四万八千字,此后无论翻译著述,都带有傅雷的文采风格,可见赢得“傅译传人”的美誉,绝对名不虚传,由来有自。
说罗新璋最会手抄,相信是公认的事实,还有谁能具备这样惊人的毅力,刻苦的精神?因此,他于一九七三年随中国出土文物展览去巴黎工作时,在工余有限的时间,竟然把巴黎公社极为珍贵的原始史料全部手抄下来。这桩重要的史实,在散文集中记录详尽,读后令人动容。假如当年已经有今天种种先进的设备,无论是计算机扫描或手机翻拍,那又多么省力省事?然而不经过磨砺锤炼,又怎能造就今天自名一家的傅译传人?
罗新璋的翻译笔到意随,神形兼备。据他说,翻译《红与黑》时,每天都会看傅译取经。“观千剑,则晓剑;读千赋,则善赋”,罗新璋的成就,确实是得来全靠真功夫!不但如此,他还每天四时即起,克勤克俭,把自己的译文一改再改,务求尽善尽美,方才罢休。
罗新璋不但是个翻译实践者,也是个理论家,他是最早把我国翻译理论编辑成书的有心人,此外,他自己的译论也极有见地,例如这本散文集所收的“翻译完全可以有定本”,以及“译求精彩方可观”等文,独排众议,立论精确,因此,全书足可当作罗氏“译论大要”来赏读。
当然,书中也有比较感性的文字,例如点题之作《艾尔勃夫一日》,艾尔勃夫原来是法国作家莫洛亚(Andre Maurois)的出生地。话说罗新璋于一九七九年旅法期间,某个秋日,乘火车从鲁昂回巴黎,途中瞥见小城Elbeuf字样,一时兴起,下车漫游。结果以法国文学家的身份得到了当地市长、历史学家等人的热诚招待,参观了莫氏故居、墓地、市图书馆等地,畅游一日,尽兴而归, 难怪作者叹曰:“这是我一生中最难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