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满架秋风一院香
人与人相识,确实需要机缘。夏元明老师的大名,我早有耳闻,只是无缘结识。去年,经晓苏老师介绍,我俩成了微信好友。晓苏老师说:他给我的小说写的评论都很不错。因都曾在华中师范大学求学,我叫他师兄,感觉更亲近。单从写作来说,我称他为老师更合适,因他给予我真诚而中肯的指导。
最近,夏老师寄来他的散文集《满架秋风》(武汉出版社20XX年出版),希望我能写点什么。我很忐忑,他说:你想咋写就咋写,别有任何顾虑。说实话,他本人是文学评论家,让我给他的散文集写评论,真是班门弄斧。我虽然学中文,也爱阅读与写作,但并不懂多少文学理论,至少不熟悉文学评论的专业术语,只能谈谈读书心得。
这本散文集,大部分作品我都在他的公众号看过。这次,我又仔细拜读了一遍,感觉一如初读,不是笑出眼泪,就是痛出眼泪。人物的立体,细节的生动,语言的幽默,不时令我拍案叫绝。尤其是恬淡淳朴的文风,更使我如晤故人,会心一笑。《越前竹偶》一文,清新淡雅,与沈从文的《边城》和汪曾祺的《受戒》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夏老师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讲述家族历史,描写亲人给他留下的细微印象和感受,无不亲切动人。就连道听途说的亲人故事,他也能写得如同亲历。我很佩服他的记忆力,如果不全是真实的情节,我更佩服他的想象力。他所写的人物,无论是朝夕相处,还是素未谋面,都是丰富立体的。人物的相貌身材、言谈举止,都是素描式勾勒,寥寥几笔,形神毕肖。这在《吾忆吾师》一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将几位老师写得活灵活现。
夏老师对我说过:散文写作也要突出重点,写好细节。他自己知行合一。掩卷沉思,我能想起每篇文章那些精彩的细节。比如:单是《祖父》一文,就有三个细节令人难忘:祖父买帽子踩帽子、祖父和父亲在田间地头唱戏、祖父跪地为祖母求情。把一个任性而深情、多才又多艺的农民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如果要拍一部乡村电视连续剧,夏老师的散文大多可以改编成剧本,或许是比《乡村爱情》更丰富有趣的农村生活图景。
夏老师所写多半是他自身经历的一些小事件,认识的小人物,既无惊心动魄的场景,也无荡气回肠的情节,却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涂上了家乡的地域特色。是一个智者对家族历史的回忆,是对生命来处的追溯,亦是对人性的体察,对生活的思量。文风看似直白,实则含蓄蕴藉。他对特殊历史时期点到为止,通过人物的命运即可窥豹一斑,让人感同身受,随之悲喜。这种情感共振,若非作者举重若轻、妙笔生花,单靠读者的想象,决计达不到。
比如写汪克诚老师原本很有才华,上语文课却只读报纸。却不点破为什么只读报纸。后来听说汪老师生病,给自己注射青霉素,过敏导致死亡。文末写道:汪老师应该是个聪明人,为什么会犯这种低级错误,一针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是个谜。——这种写法便是意犹未尽,耐人寻味。
这本散文集,给我最深的印象是感情真挚,不矫揉造作,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文中有画,字中有情。以真叙事,以情写人。写长辈,既维护他们的形象,也不回避无伤大雅的不足。以自嘲与自省的态度来戏谑长辈与自己言行中的人性,不文过饰非,这是知识分子难得的清醒与自知。
比如写父亲在菩萨面前许愿,祈祷将自己的寿命匀给生病的老伴,告知老伴后没有得到任何回应。父亲就说老伴的良心坏了,居然不推辞也不感激。作为儿子,作者第一反应是父亲好虚伪,但是后来理解了父亲对死亡的畏惧与做人的实诚。
这本散文集,语言鲜活而富有表现力。既本色自然,又有其独特之处。妙语连珠,而又浑然天成。夏老师曾给我一个建议,说我的散文语言太口语化、日常化,作为文学作品来说,应该适当陌生化。在这点上,他的分寸拿捏妥帖,善于用贴切的比喻来描绘只可意会的微妙之处。仅举一处为证:栀子花也有,但只是含苞,青青的花蕾从腹部裂开淡白的纹,颇似刚发育起来的少女的胸部。
夏老师运用家乡方言恰到好处。在《满架秋风》中,他很自然地保留了浠水方言的精华与鲜活。读到这些富有生活气息的方言,我动辄抚掌顿足开怀大笑,倍感亲切温暖,仿佛回到很久以前的村庄,回到了三间土砖瓦房,听母亲和邻居絮絮叨叨,聊一些七姑八婆的陈年过往。他的作品深深触动了我思乡的情怀,勾起我对亲人的想念。
夏老师有心讲究写作技巧,包括文章的起止、人物的描摹、事件的选择、细节的取舍、节奏的把握等,都有其匠心独到之处。看似信手拈来,实乃厚积薄发,用技巧于无形。读来浑然不觉,如话家常。文章不仅能吸睛抓心,读完还会想起文中某些细节,还想去反复琢磨,从中获得一些有价值的引导。这是很多散文无法给予我的阅读体验。
作为一个从事文学评论的专家,夏老师能够不拘泥于理论,踏实地写作,真实地抒情,实属难能可贵。我在高校接触到不少人,由于长期从事学术研究,思维渐趋僵化固化。非文学专业的学者写散文,忍不住引经据典,议论多而描述少,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