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小调的昨天和今天.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苏州小调的昨天和今天 一、苏州小调的历史渊源 小调,又有“小曲” 、“时调”、“小令”、“俗曲”、“俚曲”等名称。宋元以来的文人笔记里有 “村坊小曲” 、“市井小曲” 、“俚巷歌谣”等记载,说的也是小调。 苏州小调在我国民间歌曲的大河里,拥有很重要的位置。这从历史的记载里可以得到证明。 屈原《楚辞 ?招魂》中记有“吴歈楚讴,奏大吕些” ,说 明两千多年前当时已有合乐称为“吴歈” 的吴歌。左思在《吴都赋》中也说起吴歈和其他的歌名: 《阳阿》、《韩任》、《延露》、《驾辩》、《绿水》、《采菱》等。虽然当时记载的这些“吴歈”的歌词和它们咏唱的曲调,现在已经无法查考, 但是,从以后历代收录的有关资料,可以证明那确实是早年的吴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小调。 试看汉代的乐府所收录的民间歌曲,它记载的《吴声歌曲》,如《江南可采莲》 、《长干行》等,应该都是当时的小调。南朝的《子夜四时歌》 ,其结构和内容是后代《四季相思调》的祖祢, 《月节折杨柳》是后代《十二月唱春调》的祖祢,《从军五更调》是《五更调》的祖祢。 《晋书·乐志》有“吴歌杂曲,并出江南”的说法。所说的杂曲就是指吴声歌曲中的民间俗曲。吴声歌曲中有一首 最有名的《子夜歌》 ,最早就来自民间。 唐代《敦煌零拾》 里记有俚曲三首: “叹五更” 一首、“十二时”两首。和现在流传的许多以唱“四季” 、唱“十二月”、唱“五更”,以至现代小调以数字编排唱词如《十绣》 、《十杯酒》、《十把扇子》结构,分明看出它们之间的渊源关系。 到宋代,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中所辑录的《子夜歌》 、《子夜四时歌》 、《大子夜歌》、《上声歌》、《团扇郎》、《黄鸪曲》、《碧玉歌》、《懊恼歌》共三百四十二首。也都是俗曲小调。 顾颉刚在《苏州史志笔记》中引用了《宋吴中俗曲》的 记载:“宋章伯深《槁简赘笔》云: 《罗裙十二折》 ,吴中《下里》之曲也,盖犹今之《剪剪花》 、《绣荷包》也。 ”他认为,“则宋代吴中俗曲有《剪剪花》 、《绣荷包》等调,在冯梦龙所集《挂枝儿》 之前,可以为乐歌, 亦可以为徒歌者。 至《罗裙十二折》则更在其前矣。惜郭茂倩《乐府诗集》之崇古卑今,不搜及此耳。 ” 进入明代, 小调更为盛行。 请看明人沈德符 《野获编· 时尚小令》的记载,宣德到弘治之间, 《琐南枝》、《傍妆台》、 《山坡羊》等已流行;至嘉靖到隆庆之间“乃兴《闹五更》 、《寄生草》、《哭皇天》、《粉红莲》之属,自两淮乃至江南, 渐与词曲相远。 ”这些曲调名称一直流传到今天。沈德符为小调的流行感到惊讶,他说: “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 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亦人人喜听之。以至刊布成帙,举世 传诵,沁人心腑,其谱不知从何而来,真可骇叹。 ”想当年,小调在社会上的欢迎程度,达到了“老幼良贱,人人习之”的盛况,看来比现在的流行歌曲还要普及。 明代昆山文人叶盛(生于于公元一四二○年,卒于一四七四年)《水东日记》记有; “吴人耕作或舟行之劳,多作讴歌以自遣,名唱山歌,中亦多为警劝者。漫记一二:月子弯弯照几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妻同罗幛,多少飘零在外头?”这里所说的“唱山歌” ,和苏州人所习惯说的“唱山歌”一样,实际上唱的是“小调” 。 到冯梦龙编《童痴二弄 ?山歌》时,他名之曰“山歌”的歌曲,从其内容来看,也是“小调” 、“小曲”。他收入的山歌三百五十九首(无曲谱) ,至今时隔三百多年不少仍在流行。其中《月子弯弯》就是一首经典之作: 月子弯弯照几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散在他州。 清时盛行的俗曲,也就是现今称为的小调。 清道光至光绪年间,用工尺谱记录的部分小调至今还在江苏流传。 事实上,至少在六十年前,根据老人的回忆,苏州城镇的广大市民,还是人人都能哼几首小调的。 二、苏州小调具有很高的价值 (一)苏州小调的艺术价值。 明人陈宏绪的《寒夜录》中对小调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他认为 “我明诗让唐, 词让宋, 曲又让元, 庶几《吴歌》、《挂枝儿》、《罗江怨》、《银绞丝》之类为我明一绝耳” 。竟将小调与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 袁枚在他的《小修诗序》中这样评价小调: “故吾谓今之诗文不传矣,其万一传者,或今闾阎妇人孺子所唱‘劈破 玉’、‘打枣竿’之类,犹是无闻无识真人之作,故多真声,不效颦于汉魏,不学步于盛唐,任性而发,尚能通于人之喜怒哀乐嗜好情欲,是可喜也。 ” 在《今乐府选》 中录入的 《挂枝儿》 中有许多优秀作品,都脍炙人口。 它的唱词通俗易懂, 朗朗上口, 语言非常生动,表达感情和心理刻画也很细腻,在形式上打开了五言七言格 律诗的束缚,找到自己更加自由奔放的格式。这和当时人们所追求的个性解放,摆脱封建枷锁的羁绊的愿望是一致的。而爱情生活成为它所选择的主要载体,很快在普通百姓中,特别是下层社会、里巷、妓院中广泛传开流行了。 小调的艺术

文档评论(0)

135****420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