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3.神经细胞层 细胞层间存在着复杂的突触联系,有化学性突触和电突触,可纵向和水平方向传递信号。 当最初产生的视觉电信号,将首先在这些细胞层中处理与加工。 两种感光细胞与神经细胞的联系方式: ①视锥细胞: 呈单线式联系 (视锥:双极:节细胞= 1:1:1); ②视杆细胞: 呈聚合式联系 (视杆:双极:节细胞= mn:n:1)。 项 目 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 分 布 视网膜黄斑部 视网膜周边部 联系方式 视锥:双极:节细胞=1:1:1 视杆:双极:节细胞=多:少:1 (呈单线式,分辨力强) (呈聚合式,分辨力弱) 感光色素 有感红、绿、蓝光色素3种 只有视紫红质1种 (不同的视蛋白 + 视黄醛) (视蛋白 + 视黄醛) 种族差异 鸡、爬虫类仅有视锥细胞 鼠、猫头鹰仅有视杆细胞 适宜刺激 强光 弱光 光敏感度 低(强光→兴奋) 高(弱光→兴奋) 分 辨 力 强(分辨微细结构) 弱(分辨粗大轮廓) 专司视觉 明视觉 + 色觉 暗视觉 + 黑白觉 视 力 强 弱 (中央凹为主) (向外周递减) 结构特征 功能作用 两种感光细胞的结构、功能比较 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 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 1、视杆系统:专司暗光,光敏度高,分辨率低,只有明暗觉,无色觉。又称晚光觉系统。 2、视锥系统:专司昼光,光敏度低,分辨率高,有色觉。又称为昼光觉系统。 两种感光换能系统的主要依据 1、视网膜中两种感光细胞在空间的分布不匀。 2、两种感光细胞和双极细胞及神经节细胞形成的信息传递的聚合程度不同。 3、不同种系的动物视网膜上含的感光细胞不同,有的只含视杆细胞或只含视锥细胞。 4、两种感光细胞含的感光色素不同。 (三)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作用-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 视 紫 红 质 光 视蛋白+11-顺视黄醛 视黄醛还原酶 11-顺视黄醇(VitA) 全反型视黄醇(VitA) 醇脱氢酶 全反型视黄醛+视蛋白 视黄醛异构酶 (暗处,需能) 异构酶 注:①贮存在色素细胞中的全反型视黄醇→ 11-顺视黄醇→视杆细胞→11-顺视黄醛。 ②分解与合成速度取决于光强:暗处分解<合成,亮处分解>合成,强光处于分解状态。 ③分解与合成过程中要消耗一部分视黄醛,需血液循环中的VitA补充,缺乏VitA→夜盲症。 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 光 照 视紫红质分解变构 无 光 照 变视紫红质Ⅱ(中介物) 激活盘膜上的传递蛋白(G蛋白) 激活磷酸二酯酶 分解cGMP→cGMP↓ cGMP依赖性Na+通道关闭 外段膜Na+内流↓(内段膜Na+泵继续) 感受器电位(超极化型) 电紧张方式扩布 终 足 cGMP含量高 cGMP依赖性Na+通道开放 外段膜Na+持续内流 (内段膜Na+泵泵出Na+) 静息电位 (-30~-40mv) 视杆细胞 感受器电位 (超极化型) 电紧张方式扩布 终 足 双极细胞 (去或超极化型) 电-化学-电 电-化学-电 神经节细胞 (动作电位) (四) 视锥系统的换能和颜色视觉 视锥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 视锥细胞有分别含有感红光色素、感绿光色素、感蓝光色素三种。 三种视锥色素的区别是视蛋白的分子结构稍有不同,这种微小差异决定了对特定波长光线的敏感程度。 视网膜中存在着分别对红、绿、蓝光特别敏感的3种视锥细胞或3种感光色素;当这3种视锥细胞受到不同比例的三原色光刺激时,各自将发生不同程度的兴奋,这样的信息由专线传入中枢,经视中枢整合后便产生各种色觉。 如: 若红、绿、蓝三种视锥细胞兴奋程度为1∶1∶1→白色觉; 若红、绿、蓝三种视锥细胞兴奋程度为4∶1∶0→红色觉; 若红、绿、蓝三种视锥细胞兴奋程度为2∶8∶1→绿色觉。 三原色学说可以较好地解释色盲和色弱的发病机制。 三、视觉的传入通路 感光细胞 →双极细胞 →神经节细胞(鼻侧交叉、颞侧同侧) →视束→丘脑外侧膝状体→ 视放射 →同侧枕叶皮层 感 光 细 胞→双 极 细 胞→神经节细胞 →视神经 ↓ ↑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