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咏物言志诗 —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 猜一猜下面诗歌所咏为何物 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心未肯灰。 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爆竹 菊 花 学习目标 一、了解咏物类诗歌及其特点 二、掌握鉴赏咏物诗的思路 三、理解、分析咏物诗中寄托的感情 四、体会咏物诗的常用技巧 一、概念理解 是指内容上以客观世界的“某一物”(山川河岳、草木虫鱼)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抒发思想感情寄寓诗人理想追求、襟怀抱负、情怀节操、或表达自己观点、感慨愤懑的诗歌。 此一“物”多为作者理想、志趣或人格追求、节操的化身 , 常见的艺术手法:咏物抒怀、托物言志 咏物诗特点 1、实写物的形态、色彩或其所处的环境。(曲尽其妙)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不滞于物) 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怀(讽喻)或咏物寓理,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 4、从具体描写看,除了正面描写外,还常用侧面烘托手法。 菊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 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 由来不羡瓦松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乡菊,应傍战场开。 注:重九之日,岑参正行军在外。时逢安史之乱,诗人一直戍守边关。 菊花的 高尚气节 作者不求高位、不慕荣利 战乱图 思乡 同情百姓 渴望休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② 。 注:①断肠,销魂。②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春柳繁盛 秋柳枯凋 自伤迟暮 自叹身世 依依惜别图 对故居的依恋难舍 二、咏物与写景的区别 1、从描写对象上,咏物诗中只有一个主体描写对象,主要描写此物的特点;而其它的诗中多是由多个景物构成一幅总体的画面,没有主次之分。 2、从作用上,咏物诗是借详细描写物的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其它诗中的景物描写多是通过一幅画面,渲染一种气氛,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1、看题目,明确诗中的物象是什么。 2、整体把握物象的形态特征,紧扣文本。 3、找“物”与“人”的契合点,联系写作背景,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不能架空分析情感。(或抒发某种情感,或讽刺时世,或流露人生态度,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 4、关注表现手法。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反衬等手法。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描写(环境烘托)的手法。 三、鉴赏咏物诗要点 鉴赏点拨: 1、一般答题思路: 所咏之物——形象特点(主要形象)——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2、重点把握: ⑴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 ⑵寄托什么志,寓含什么理。 3、答题模式: 通过什么+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情感(志趣、道理或哲理) 画 菊 郑思肖(南宋) 花开不并百花丛, 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元兵南下,郑思肖 上疏直谏,痛陈抗敌 之策,被拒不纳。 1、事物特征: 不与百花同时开放,孤 芳自赏。宁愿枯死枝头, 决不被北风吹落。 2、所言之志: 赞美菊花傲然不屈,清 高脱俗。表达自己凌然 的民族气节和忠贞爱国 的情怀。 ?? 不第后赋菊???黄巢(唐)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注:黄巢长于骑射,爱扶 危救急; 爱读书,参加进 士考试,不中。 1、事物特征: 在百花凋谢后,菊 花盛开,香透长安。 2、所言之志: 抒发了自己的凌云 壮志,不甘为人下 的远大抱负。 ?? 1、表现时代和社会状况的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