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宋士大夫的议论看宋代的荐举之弊.docxVIP

从南宋士大夫的议论看宋代的荐举之弊.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南宋士大夫的议论看宋代的荐举之弊 内容提要 宋代的荐举制度在铨选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选 人能否改官,全凭荐举一途。这就造成了宋代选人奔竞、举主滥 荐而吏部铨吏也借此因缘为奸的现象。 到了南宋时期, 这种情况 愈演愈烈, 南宋时期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对此无不忧心。 在南宋人 的文集中, 大量记载了南宋人对荐举之弊的议论, 并寻求治弊的 良药。 作者胡坤,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 保定 071002) 荐举制度是宋代一项重要的选官制度,涉及到官员的差遣、 磨勘、转改、关升等。而更为重要的是,处于宋代文官最基层的 幕职州县官 (选人 )改秩京、朝官,是必须通过荐举方能实现的。 一般而言,宋代选人在考满及具备一定资格之后, 需要五纸荐状, 其中必须有一份是职司的举状, 方能赴吏部磨勘升改。 如果不能 凑够五纸荐状, 就只能以幕职州县官终此一生, 从此无缘在仕途 上出人头地,飞黄腾达。因此,宋人将沉滞于幕职州县官目之为 “选调”、“选海”;在宋代官场上,不能顺利改官而老死于选 调者,比比皆是。通观宋代的荐举制度,从积极的意义上讲,是 有利于从中下级官员中选拔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优秀的人才, 为 官僚队伍补充新鲜的血液。 但是,由于宋代对每年的改官额有所 限制,必然导致选人与改官额之间的矛盾; 而能否升改又涉及到 选人的政治前途、物质利益,故必然会导致选人为了谋求尽快改 官而极力请托,大起奔竞之风。对此,宋代最高统治者采用立法 的方式,对选人、举主及改官程序多方限制。然而,终宋之世, 这种限制并没有收到多少效果,后期甚至到了无法控制的局面。 为此,引起朝野上下广泛关注,荐举之弊成了官僚士大夫议论的 热门话题。为考察宋代的荐举到底存有哪些弊端, 下面试以对这 一制度有亲身感受的南宋士大夫的议论,作一归纳与分析。 对宋代的荐举之弊的产生,南宋宁宗时的刘炎曾说: “荐举 未有不求而得,则无以御人之求举尔。所知不待其求,而予之, 人其肯妄求欤 ?”表明宋代的荐举,实质上是求荐。故其表现形 式,虽纷繁多样,但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举荐者,二是被荐举 者。对于举荐者,“以公道为私权,益以要市于民。或相贸易, 或因包苴,或出于子弟。 ”宋代虽然对举荐者与被荐举者的关系 有较严格限制,但举主举荐子弟、亲属的现象仍屡有发生。宋高 宗绍兴三十二年 (1162) 右谏议大夫梁仲敏弹劾参知政事杨椿时 提到:杨“以进冒登政府,一言无所关纳,一事无所建明。但为 乡人图差遣,为知旧干荐举而已。故都人目为‘收敕参政,又 以‘伴食参政目之。” 而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是举荐者索赂、受赂,权权交易,权 钱交易。上面提到的那位“伴食参政”, 在任荆湖北路提点刑狱 的时候,就“以三百千而售一举状。 ”孝宗时,胡铨上书说:“每 纸文字,须三百千经营,乃可得。合五纸之费,为千五百缗。” 不但手握举荐之权的官僚公开出售举状, 而且吏部的铨吏也借此 因缘为奸,大发其财。吴处厚曾载: 嘉?v中,选人郑可度历十五考,举主仅满五入,内一人乃 州北李少卿昭选。待次二年余,引见前一夕五更,昭选卒。其目 值起居,朝堂中 ?言:州北李少卿夜来有事。铨吏知之,即以撼 可度,愿得钱五千,寝其事。可度不与,吏竟白铨主,再会问罢 引,可度遂老死选调。 一介小吏,竟有如此之能量,只要给钱,就能将举主病逝的 消息隐瞒下去。据胡铨说:“今改官者,非五百千赂吏部主吏, 虽有文字五纸,不放举主。”以至当时在士大夫中流传着这样一 句话:“无五百千,莫近临安 ! ” 由于“荐举未有不求而得”, 对于想得到荐举者,唯有向荐 举者与吏部铨吏干求,首先是求得举状。据《齐东野语》卷八, “嘲觅荐举”载: 直斋陈先生 (陈振孙 )云:“向为绍兴教官日,有同官初至者, 偶问其京削欠几何 ?答云‘欠一二纸。数月,闻有举之者。会 问,贺其成事,则又曰: ‘尚欠一二纸。 又越月,复闻有举者, 扣之,则所答如前。余颇怪之。他日,与王深甫 ( 回) 言之,深甫 笑曰:‘是何足怪 ?子不见临安丐者之乞房钱乎 ?暮夜,号呼于衢 路曰:吾今夕所欠十几文耳。有怜之者,如数与之曰:汝可以归 卧矣。感谢而退。去之数十步,则其号呼如初焉。子不彼之怪, 而此之怪,何哉 ?因相与大笑而罢。” 此则记载,将宋代“荐举未有不求而得”,生动、形象地比 作乞丐在市井乞讨。为了使改官的过程更加顺利,便需要更多 “纸”荐状予以保证,由是不再顾忌礼仪廉耻,甘行丐者之为。 这不过是无权无钱的选人们的无奈之举, 其“成功率”也正如乞 丐讨钱一般并不高。更多的选人则采用贿赂举主的方式, 以求尽 快得以荐举。宋人所常说的“荐举改官之弊,以为多以亲故,势 贿赂得之。”“非赂遗越常则不举。 ”正是选人以贿求举的鲜明 写照。对此,黄震 (1213 - 1280) 总结说:“国家荐举之弊

文档评论(0)

yuxiufe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