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2
PAGE
《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青岛版(六三制)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信息窗一。
【教材目标】
1.从生活实际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理解和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发现并提出有关平均数的问题,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学习平均数知识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求平均数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条形统计图、练习纸。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同学们先拿出你手中的彩色纸,试一下上面的小方格能揭下来吗?(能)那你再试一下还能贴上吗?(能)这些小方格既能揭下来也能贴上,我们把它暂时放在一边,过一会儿再用可以吗?
让老师认识认识你们好吗?简单的说一说你的名字和爱好。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想不想知道老师的爱好?(想)一会儿告诉你们。好了,那我们开始上课,准备好了吗?上课。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以教师的爱好为引线,1.我的第一个爱好是阅读,前两天在网上看到的这样一条咨询,读完这条咨询,小明却郁闷了,他说他的奶奶今年已经76岁了。小明为什么郁闷?那小明的奶奶到明年就真的去世了吗?(1或2名同学回答),那你知道这里的77是什么数吗?(平均数)看来大家对平均数有所了解,今天我们就深入地研究一下平均数。
二.新知导学,合作探究。
除了阅读,老师还有第二个爱好:篮球。
创设情境:前几天我有幸当了一回教练,带领校运动员去参加了篮球赛,我校运动员的实力那是相当厉害,刚一上场就表现出了非凡的气势,几个回合的比拼一直领先,我心想:赢定了。就在我暗自高兴的时候,突然有一名队员受伤了。我着急了,得找一名队员代替受伤队员,作为替补的7、8号运动员都想上场,他俩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我到底该派谁上场呢?大家先看一下:这是7、8号运动员小组赛中得分统计表,大家知道这里的横线是什么意思吗?横线表示没有出场。通过这些数据,你认为该让谁上场呢?(小组讨论)学生汇报:
预设一:比总分:7号运动员上场3次,8号上场4次,比总分不公平。
师:这是你的观点,还有没有其他观点?
预设二:比平均分。
师:两种观点观点,你同意哪个?为什么?学生回答。
师:看来上场次数不同,用比总分的方法来决定胜负不公平。
既然都觉得比平均分公平,咱就比平均分。我们先来求7号运动员的平均每场得分。
拿出练习本求一求吧。学生自己计算。学生汇报,你说我写。
板书:(9+11+13)÷3
=33÷3
=11(分) 学生说一说怎么计算的?
强调:先把每场得分合起来,再平均分成3份。在数学上这种方法叫做:先合后分(板书)。
除了这种方法还有其他方法吗?师:先拿出手中彩色的纸,老师把7号运动员的每场得分用条形统计图的形式表示了出来,1个方格代表1分。他第1场得分多少?生:9分。师:第3场呢?生:11分。师:第四场呢?生:13分。 师:每场得分相同吗?生:不相同。师:你能通过移动方格的方法让每场得分都变得同样多吗?(学生动手操作)
师:同学们都胸有成竹地举起了小手,咱找一个同学上来演示一下(给展示学生一份原始的统计图)。(学生上来演示)
师:看谁坐得最端正,最会倾听。说一下你是怎样求出的。(学生演示)
师:瞧,现在每场得分怎样了?生:同样多了。
师:像刚才这位同学这样,把多的移一些补给少的使每场得分都变得同样多,在数学上这种方法叫做;移多补少(板书)
这里的11分是第一场的得分吗?是第四场的得分吗?是第三场的得分吗?可是都是11分啊?表示的意义一样吗?那这里的11分既不代表他在三场比赛中的最高水平也不代表最低水平,那它反映的是7号运动员的什么水平?
然后提出问题:如果派7号运动员上场一定会得11分吗?为什么?
成果展示,质疑评价。
让学生选择一种喜欢的方法求出8号运动员的平均分,然后分别请“移多补少”的学生说出答案,请“先合再分”的学生说出如何列式。
教师再次强调:这里的10分反映的是什么?反映的是8号运动员在4场比赛中的整体水平。(学生齐读)让学生仔细观察这组数据,平均数和最高分、最低分相比怎样了?(板书:最大数,最小数)
教师强调:平均数既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小的,比最高分低比最低分高,平均数介于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最后,学生得出应该派7号运动员上场的结论。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在生活中有很多平均数,你知道哪些?就像这几位同学说的,生活中平均数处处可见。学习了平均数的知识能为我们解决哪些问题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1.列式解答,规范步骤。
2.平均水深110厘米,小华身高140厘米,他如果下水,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解释警示牌的作用,渗透安全教育知识。
3.平均数很奇妙,有时不像我们看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小学美术_二十二世纪的建筑教学课件设计.ppt
- 小学英语_Its on your desk.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小学英语_Its on your desk.教学课件设计.ppt
- 小学英语_My father goes to work at eight oclock every morning.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小学英语_My father goes to work at eight oclock every morning.教学课件设计.ppt
- 小学语文_《白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小学语文_《白杨》教学课件设计.ppt
- 小学语文_画杨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小学语文_画杨桃教学课件设计.ppt
- 小学语文_第26课《鱼游到了纸上》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小学数学_认识平均数教学课件设计.ppt
- 小学英语_Module7 Unit2 She couldnt see or hear.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小学英语_Module7 Unit2 She couldnt see or hear.教学课件设计.ppt
- 小学语文_29.《掌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小学语文_29.《掌声》教学课件设计.ppt
- 小学语文_《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小学语文_《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课件设计.ppt
- 小学语文_《小马过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小学语文_《小马过河》教学课件设计.ppt
- 小学语文_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