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音乐思想与讽喻诗创作.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白居易的音乐思想与讽喻诗创作 以往人们在研究白居易的讽喻诗创作时 , 大多联系时代背景 认为其所提倡的诗歌理论适应时代的要求 , 开拓了诗坛新局面 , 实为古代现实主义诗人的代表。由于后世对其“补察时政 , 泄导 人情”的诗歌理论多有著述 ,无意间夸大了白诗的社会功能 , 人 们在研究时只局限于诗中的讽喻内容 ,看不到其诗的审美性 , 使 得某些人认为白居易过于注重诗歌社会功能 , 而忽略了诗歌的形 象、意境或格律的营造 ,斥之为功利文学。 事实上, 想要全面公正 地评价白居易的作品 , 最好的办法是将其社会性与审美性相结合 而白诗的审美性之一就是“诗乐合一”。 一、白居易讽喻诗的“诗乐合一”性 过去人们一直对新乐府能否入乐持否定态度 , 如清初冯班 《钝吟杂录 #8226; 论乐府与钱颐仲》云“乐府中又有灼然不可 歌者 杜甫、兀、白新乐府是也”。任半塘《唐声诗》中说“唐 之新题乐府 ,已不歌唱 ,通体离乐 ,名实全乖” ① ,他们这样认为 或许是根据郭茂倩的 《新乐府辞序》 :“新乐府者 , 皆唐世之新歌 也。以其辞实乐府 ,而未尝被于声 , 故曰新乐府也”。 ②但如果我 们仔细分析 ,其实并不能得出新乐府不入乐的结论 , 事实上“辞 实乐府 , 而未尝被于声”为我们道出了这一事实 , 即白居易乐府 诗的本质是歌诗的一种准备状态 , 是随时可以拿来入乐歌唱的歌 词, 其目的就是想让朝廷“选词以配乐” ,如《读张籍古乐府》 “恐君百岁后 ,灭没无人闻。愿藏中秘书 ,百代不淹沦。愿播内乐 府,时得闻至尊”③《新乐府#8226;城盐州》“谁能将此盐州曲, 翻作歌词闻至尊”。④既然白居易希望他的诗作能入朝廷乐府演 唱,又怎能忽略最基本的入乐要求呢 ? 事实上,“诗乐合一”的思想一直支配着白居易的诗歌创 作。人们在研究《与元九书》时 ,只重点考察有关讽喻诗的理论 , 却忽略了其中隐含的音乐美学思想。在文章的开篇 ,白居易就介 绍他与元稹的通信 : “皆所以陈古今歌诗之义 , 且自述为文因缘 与年月之远近也”,⑤接着就说明他作此篇的目的是“粗论歌诗 大端,并自述为文之意” ,其后在谈到诗歌的作用时又说 :“始知 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需要注意的是 ,“歌诗”这 一概念共出现了三次。在白居易的其他著作中也多次提到“歌 诗”,如《策林》六十九“大凡人之感于事 ,则必动于情。然后兴 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⑥《采诗官》“采诗官,采诗 听歌导人言…欲开壅蔽达人情,先向歌诗求讽刺”。⑦ “歌诗”一词并不是白居易首创 ,它同样出现在其他诗人的 作品中,如柳宗元《乐府杂曲 #8226;鼓吹铙歌 #8226;东蛮》“歌 诗饶鼓间,以壮我元戎”⑧严维《姚?役奉简鲍参军》:“歌诗盛 赋文星动,萧管新亭晦日游。”;⑨朱谦之在《中国音乐文学史》 “唐代诗歌”一章中说 :“唐代燕乐 , 都是可歌可舞 ,所以这时代 诗人的作品通叫做‘歌诗 ,如《李太白歌诗》《李长吉歌诗》 之类”。⑩而任半塘则认为“歌诗仅用肉声,不包含乐器之声”。 (11)从中可以看出,不管范畴是什么,“歌诗”一词总是与音乐有 关。可见 , 白居易屡次使用“歌诗”这一概念并不是单纯地与 “诗歌”等同 , 而是具有明确的使诗合乐的目的在里面。 在《与元九书》 中, 白居易是这样描述诗歌的性质的 : “感人 心者莫先乎情 , 莫始乎言 , 莫切乎声 , 莫深乎意。诗者 : 根情、苗言、 华声、实意……圣人知其然,因其言,经之以六义;缘其声,纬之以 五音。音有韵 , 义有类。 韵协则言顺 , 言顺则声易入 ; 类举则情见 , 情见则感易交”。(12)指出诗除了情、言、义等要素外,“声”的 作用也不可忽略 ,因为“声”具有打动人心 ,传播诗义的巨大力 量, 诗的价值的实现 , 全在于有声 :王灼在《碧鸡漫志》 :“诗至于 动天地,感鬼神。移风俗 ,何也?正谓播诸乐歌 ,有此效耳” ;宋朝 郑樵《通志 #8226;乐略第一》 :“乐以诗为本 , 诗以声为用…… 诗, 为声也 , 不为文也……凡律其辞则谓之诗 , 声其诗则谓之歌。 作诗,未有不歌者也,诗者乐章也。”餌)皆为强调“声”对诗的制 约作用。在《与元九书》中 , 从“歌诗”并称 , 到“诗”与“歌” 相对: “上不以诗补察时政 , 下不以歌泄导人情” ; 或用“歌”代 替“诗” : “故闻‘元首明 , 股肱良之歌 , 则知虞道昌矣。闻五 子洛 ?I 之歌, 则知夏政荒矣”。可见白居易追求的不仅是诗能够 入乐 , 还要将诗与乐达到互融的效果。 其次, 在《与元九书》中 , 白居易提到自己的作品被广泛传 唱: “及再来长安 ,又闻有军使高霞寓者 ,欲聘娼妓,妓大夸曰:我 颂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妓哉” “又昨过汉南日 ,适遇主

文档评论(0)

wumanduo1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