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科举学的形成与发展
科举学是以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历史上存在的科举考试制 度及其运作的历史为研究对象的一个专门研究领域, 或者说是类 似于《红楼梦》学、敦煌学、甲骨学的一门专学。科举学的研究 对象虽然十分专门独特, 但研究空间却非常广阔, 它是与中国一 千多年间大部分知名人物、 大部分书籍和几乎所有地区有关的一 门学问。 科举学是一个多学科的研究领域, 是一个逐渐形成和正 在发展壮大的专学,或者说是一个成长中的新兴学科。
一 “科举学”的由来
“科举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问。说其古老,是因为 “科举学”或“科举之学”的用法出现很早, 科举时代有千百万 读书人曾热中备考科举的学问, 且自从科举制产生一段时间以后 便有人开始进行科举制度及科举史研究,其研究历史长达千余 年;说其年轻, 是指以往并未有意识地将科举作为一个专门领域 来研究,至 1992 年正式提出将“科举学”作为一门专学、或者 说作为一个专门领域来研究之后, 才更注意以整体的观点, 以新 的理论、新的方法、新的视角、从新的高度对科举进行科学的研 究,赋予了“科举学”一词以新的内涵和意义。
与“文选学”、 “红学”、“徽学”等词语类似, “科举学” 一词并非现代人的生造, 而是古已有之。 自从宋代“科举”逐渐 取代“贡举”的概念之后, 有不少人使用“科举学”或“科举之
学”的称法,以下略举数例
宋代《宣和书谱》卷十二《米芾》载:“米芾字符章,初居 太原,后为襄阳人,官至礼部员外郎。博闻尚古,不喜科举学。 ” 这是目前笔者所见到的最早使用“科举学”一词的文献, 这里的 “科举学”意指应举的学问或备考科举的学问, 也就是一些应试 的文体作法或学问。换句话说,即岳珂《愧郯录》所提到的“决 科之学”。宋代黄震《黄氏日抄》卷九七《广德县尉赵君墓碣》 载:“ (景定四年 ) 既葬碣墓,千里请铭于某曰:吾父幼尝 ?l 股 活其母,长魁国子监,以杂犯黜,遂弃科举学。”
元人姚燧为宋人高翥《菊硐集》所作序文中说:高翥“少颖 拔不羁,抗志厉节,好读奇书,厌科举学”。此处的“科举学” 也是指应考科举的学问。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五O《题噩上人 叠秀轩赋后》云:“渡江以来,诸贤蹈袭苏学,以雄快直致为夸, 诗与文率相成风。科举学盛,屈宋不入于口耳,积弊几二百年。”
明代永乐七年,晏璧为陈谟《海桑集》所作序文说:“先生 生元大德乙巳间,敏而力学,犹及登宋元遗老巨公之门,务躬行 践履,尝与计偕,试于有司不偶,即弃去,肆力古文辞。元运既 迁,科举学废,乡人士子从先生讲道德性命之懿,接踵于户。” 张岳《小山类稿》卷十六《荒山朱先生墓志铭》载:
“先生讳轸……以成化甲午七月十四日生……尤留心世务, 尝采择当今可行者,聚以成帙。通达详练,见之者又知其有治事 之才,非止于经学专门者也。自科举学兴,国论不下采于乡。”
清代汪琬《尧峰文钞》卷二十《陈处士墓表》:“君,书生, 又贵公子也,苟不得志,则当键户濡首,习为科举学耳。”又如 清代文学家沈曾植在光绪年间所撰《海日楼诗集》卷一《古诗》 开首便有“少为科举学,壮涉百家流”之句。
使用“科举学”一词的中国古代文献还有许多,但以上诸 例,已足以说明“科举学”一词乃古已有之。“科举学”实即
“科举之学”的简称。在科举时代,除直接使用“科举学”一词 之外,更多的人是使用“科举之学”的提法。 如孙鼎臣在《治论》 中说:“天下之习,不惟其教,而惟其所取。所取而为科举之文 欤,则其学为科举之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三六在谈到 元代袁俊翁《四书疑节》时,认为该书“虽亦科举之学,然非融 贯经义,昭晰无疑,则格阂不能下一语,非犹夫明人科举之学 也”。有关“科举之学”的提法实在太多, 本文没有必要详细列
举。总之,“科举之学”是当时人的惯用法,而“科举学”实即
“科举之学”的简称,通常带有一定的贬义。
古代“科举学”与我们今天所说的“科举学”含义是有所 不同的,古代的“科举学”或“科举之学”通常指的是如何考中 的学业或学问,即应举之学或应试之学; 当代的“科举学”指的 是研究中国及东亚国家历史上的科举考试制度及其运作的历史 的学科或学问。简言之,古代“科举学”是指备考科举之学,现 代“科举学”是指研究科举之学。 古代广大读书人热中于“科举 之学”留下了大量的资料,为今天研究“科举学”提供了丰富的
素材。
科举学的形成
科举学的形成, 经历了从制度的考证和史实的回忆、 文献整 理与资料编纂,走向理论探讨与专学构建的过程。
就科举研究专著而言, 法国人艾特尼 ?资 1894 年在上海出版 了法文著作 《中国的文科举制度》 ,1896 年又在上海出版了 《中 国的武科举制度》,这可以说是现代科举研究的真正发端。这两 本书既是西方传教士对科举研究的最早专著, 也是在中国出版的 最早的现代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