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用向量解决解析几何中“角”的有关问题
同济二附中钱嵘
向量(vector )又称矢量,即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叫做向量。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前 384-前322)已经知道力可以表示成向量,德国的斯提文( 1548?-1620?)在静力学问题上,
应用了平行四边形法则。伽利略(1564-1642 )清楚地叙述了这个定律。稍后丹麦的未塞尔
(1745-1818),瑞士的阿工(1768-1822 )发现了复数的几何表示,德国高斯( 1777-1855)
建立了复平面的概念, 从而向量就与复数建立了 对应, 这不但为虚数的现实化提供了可
能,也可以用复数运算来研究向量。
向量是高中数学新教材与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新增内容, 向量的应用是一种新的思想方
法,由于常规视角的转变,形成了新的探索途径,容易激发并凝注学生的参与,探索新的解 题途径,展示各自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向量具有代数与几何形式的双重身份, 它可以作为新旧知识的一个重要的交汇点, 成为
联系这些知识的桥梁,因此,向量与解析几何或三角的交汇是当今高考命题的必然趋势 ?
本文主要从“角”的角度关注了一些近年来与向量相关的高考题, 浅析了一些命题趋势,
希望为向量教学或复习带来一些帮助。
一?用来证明直线间的垂直关系
例题1. (2004湖南文)如图,过抛物线 x2 =4y的对称轴上任一点 P ( 0,m) (m0)作直线 与抛物线交于 A, B两点,点Q是点P关于原点的对称点.设点P分有向线段AB所成的比为 ■,证明:QT_(Q?_,qb);
解:依题意,可设直线 AB的方程为 y = kx ? m, 代入抛物线方程x2 =4y得x2「4kx「4m = 0.① 设A、B两点的坐标分别是 (x—yj、(x2, y2),
则x!,x2是方程①的两根.所以 x1x^ -4m.
由点P (0, m)分有向线段AB所成的比为■,
得—1 x2 - 0,即,--■—.又点Q是点P关于原点的对称点,
1 + 九 —2
故点 Q的坐标是(0,— m),从而 QP = (0,2m). QA-扎QB =(为,% + m) - 丸(x2, y2 + m)
=化 j X2, y1 j y2 ■ (1 - )m). QP fQA _,QB) = 2m[y1 - ■ y? ■ (1 - ■ )m]
2X1二 2m[——42X
2
X1二 2m[——
4
2
X1昱
x2 4
(1 *)n] = 2m(x1 x2)
X2
x1x2 4m
4x2
二 2m(x1 x2)
「4m 4m
4X2
=0.所以
QP _ (QA - ? QB).
二、用来求直线间的夹角
例题2. (2004年全国卷n第 21题)给定抛物线 C: y2=4x , F是C的焦点,过点F的直
线I与C相交于A、B两点。(I)设I的斜率为1,求OA与OB夹角的大小;
解:(I) C的焦点为F 1,0,直线I的斜率是1,所以I的方程为y=x-1,将y=x-1
代入方程y2 =4x ,并整理得x2 —6x+1 =0 ,设A X, 0,(B 2X疥则有
x-i x2 = 6, x1x2 = 1 ,OA OB = x1x2 y-i y2 = 2^x2
x-i x2 = 6, x1x2 = 1 ,
OAOb =+y: Jx;+y; =Jx1x2 [X1X2+4(X1+X2
OA
口 OA OB -3
口 OA OB -3
? |OA苛而,
…—arccos晋,所以°A与°B的夹角的大小为
3阳 蔥「arccos—
41
由角的大小确定其他变量的范围
例题3. (2007广东理)已知△ ABC顶点的直角坐标分别为 A(3,4)、B(0,0)、C(c,0).
(1)若C = 5,求sin / A的值;(2)
(1)
若C = 5,求sin / A的值;
(2)
若/ A是钝角,求c的取值范围.
解:⑴
—H —I
AB =(-3, -4) , AC =(c -3, -4)
—I
当 c=5 时,AC =(2, -4)
cos^=cos:AC;AB
-6 16 1
■5
5 25
进而 sin A= . 1 - cos2 A
⑵若A为钝角,则
AB ? AC= -3( c-3)+( -4)2
AB ? AC= -3( c-3)+( -4)
20
解得
25
c -
3
显然此时有AB和
显然此时有AB和AC不共线,故当
25
A为钝角时,c的取值范围为[一,
3
+::)
例题4. (2004年全国(湖北卷)高考题第 19题)如图,在Rt ABC中,已知BC二a ,
BP CQ的值最大?
BP CQ的值最大?
若长为2a的线段PQ以点A为中点,问PQ与BC的夹角二取何值时 并求出这个最大值。
解:以直角顶点为坐标原点,两直角边所在直线为坐标轴建立如图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河南省2019年对口升学网络选择和判断题.docx VIP
- 兴陇中学七年级语文期中复习《骆驼祥子》单选题.docx VIP
- 2025至2030年中国电站铸锻件市场分析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湖南选调真题及答案.docx VIP
- 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课件 PPT.pptx VIP
- 第4课 直面挫折 积极应对中职思想政治《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高教版基础模块).pdf VIP
- 广西书院文化研讨.pdf VIP
-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一).docx VIP
- 前十题单选,后十题多选,每题5分,满分100分。.docx VIP
- 12K101-1~4 通风机安装(2012年合订本).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