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学的困境-以几类上海青年写作为例.docxVIP

城市文学的困境-以几类上海青年写作为例.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 ? ? 城市文学的困境 以几类上海青年写作为例 ? ? ? ? ? ? ? ? ? ? ? ? ? ? ? ? ? ? 一 和政府、房地产开发商、旅游手册的看法一致,郭敬明也将陆家嘴视为上海的中心。他在《小时代》系列小说与同名电影中,都以陆家嘴的大特写镜头开场,摩天大楼高耸云端,灯火辉煌。这种对城市中心的理解,克里斯托弗·雷恩(Christopher Wren)一定会引为同道。1666年9月2日深夜两点的一场大火烧毁了莎士比亚的伦敦,时为牛津大学天文学教授、巴洛克建筑大师的雷恩向查尔斯二世提交了重建计划:新伦敦将以伦敦交易所为中心,在东印度公司周围,则是英格兰银行、皇家证券交易所及会计事务所。雷恩的这个计划尽管通过了,但最终由于经济原因没有落实。不过1797年拿破仑重建巴黎时,借鉴了这个具有前瞻性的方案。1824年,巴黎证券交易所和巴黎圣母院一样,成为巴黎的标志性建筑。 我们熟悉的城市从1666年的伦敦开始了,起源于一场大火。而在遥远的上海,这一切开始得更为迅猛,来自中国内陆腹地的郭敬明,仰望着陆家嘴的楼群,无法不经受物质化的眩晕。作为中国城市的代表,上海就像它所容纳的现代生活一样,被“物”所充满,被运动着的“物”——资本的外在表征——所发动,用郭敬明的原话来讲,“上海像一个疯狂旋转的玻璃球”。[1]面对上海这座城市,郭敬明贡献了在大众层面影响巨大的一种非人性的城市文学,在他的世界里,人成为一种特殊的“物”,不唯感觉结构被“物”所标识(在电影《小时代》乃至类似的《杜拉拉升职记》等电影中,治愈情感创伤的方式是购买名牌包或名牌车),更是以“物”的运动方式来调节自身,并且将自身与“物”的同步运动视为“成功”:所谓成功,就是成功地融入“物”的体系。 这种人性的崩毁太迅疾,也太剧烈了,郭敬明的作品合乎逻辑地萦绕着时间的乡愁:对友谊地久天长的青春校园的怀念。仅仅将郭敬明视为一位物质化的作家是不充分的,他陷落在二者的张力之中,尽管他的城市与青春都过于概念化。这种张力最终摧毁了郭精明的文学世界,《小时代》终结于一场焚毁一切的大火,从伦敦到上海,资本世纪,火光烈烈。 二 在人性的废墟中,甫跃辉的主人公们苟延残喘地在上海的出租屋里,不到30岁的年纪,心中却长满了白发。甫跃辉比郭敬明小一岁,来自云南,毕业于郭敬明向往的复旦大学中文系,师从王安忆,写着与郭敬明迥然不同的纯文学,他们唯一的共同点就是都在面向上海写作。和《小时代》相比,甫跃辉提供了另一种城市文学,他的小说,无论主人公住在何处,都像是一部阴冷的《地下室手记》,一个老鼠、妓女与“空心人”的世界。甫跃辉的人物无法或无力进入物质的世界,在阴冷潮湿的人性沼泽地带,甫跃辉冷酷地展现着他的主人公们(顾零洲系列)黑洞般寂灭的人生。甫跃辉有一点和郭敬明是相似的,他们都无力对抗巨兽般的城市,甫跃辉将城市视为“巨象”,而郭敬明将城市视为“一只遮天蔽日的黑色章鱼”。甫跃辉不无天真地想回到故乡,借助“鱼王”的故事对抗人性的变异,而郭敬明的人物被这只黑色章鱼窒息而死。殊不知,这样的家乡不是城市之外的另一处空间,不过是城市之前的另一种神话。当我们的作家——不只甫跃辉,父辈级的莫言、贾平凹都做过类似的梦——幻想以乡村对抗城市的时候,雷蒙·威廉斯在《乡村与城市》中的批评值得记取,具体如下。 对于乡村,人们形成了这样的观念,认为那是一种自然的生活方式:宁静、纯洁、纯真的美德。对于城市,人们认为那是代表成就的中心:智力、交流、知识。强烈的负面联想也产生了:说起城市,则认为那是吵闹、俗气而又充满野心家的地方;说起乡村,就认为那是落后、愚昧且处处受到限制的地方。[2] 城市文学的出路不是退回乡村,而是就在城市之中。中国的乡土叙事传统还太强大,尽管乡村在经济上已经成为城市的附庸(最典型的表现是农民工与农产品的定价机制),但乡土文化还在苦苦支撑。而在欧洲城市文学兴起时,哥特式小说同时兴起,如理查德·利罕深刻分析的:“一旦城市与乡村从共生关系变为寄生关系,庄园世界就发生转变,呈现出变异的性质。其最激烈的转变催生了哥特式小说,它表征了在公共权力从乡村转移到城市这一历史时刻,文化上的深刻变迁。”[3]理查德·利罕由此细读狄更斯的《荒凉山庄》,“父辈的庄园世界被完全改变了,在遭受一系列死亡事件之后,变为野鬼幽魂的出没之地”。[4]哥特式小说的出现,宣告了城市的兴起与乡村的衰落,而我们的乡土文学还无力正视激变的现实(《梁庄》这样的非虚构作品倒是触及了这一点),还停留在雷蒙·威廉斯所批评的观念化的想象中。这方面最保守的例子是贾平凹的《古炉》,它还在幻想以“善人”之类的仁义来克制狂飙突进的现代性。在最粗略的意义上,乡土文学一直在处理人与历史的关系。在乡土作家看来,乡土是以城市所代表的现代史的客体,是历史的受害者,乡土作家反身建构一个本

文档评论(0)

资教之佳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专注教学资源,助力教育转型!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30101033200002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