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书愤》公开课教案 - .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高二语文《书愤》公开课教案 - 教学目的: 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2、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 3、学习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1、《书愤》主旨的理解及表现手法的运用; 2、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陆游简介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因受家庭熏陶,自幼读书学剑,发愤报国。终生以抗金报国为志,表现了高度的爱国热忱。诗词散文都有创作,其中诗歌成就最高。现存诗作9300多首,是存诗最多的古代诗人。 二、导入课文 引导同学回忆学过的陆游诗词,其中词作《钗头凤》和诗作《示儿》最能反映陆游一生的际遇。陆游一生有两个始终没有解开的情结。其一就是《钗头凤》所书写的他与表妹唐婉的爱情悲剧。两人倾心相爱,却被其母生生拆散,这成为陆游一生刻骨铭心挥之不去的痛楚,直到七十五岁高龄、唐婉离开人世四十多年以后,他重游沈园,照旧写下了“难过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深情诗句。其二就是《示儿》所书写的“北定中原”这件让他终生魂牵梦绕以至死不瞑目的大事。终其一生,壮志不能实现其万一,心中情怀,《书愤》就是最好的见证。 三、朗读课文 1、 同学试读,老师指导朗读。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的“那”读上声调,“那知”重读。“中原北望气如山”中“山”读升调,读出高山巍巍矗立之势。“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扬,显其豪壮。“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读,“已先斑”处读降调,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 老师范读,同学再读,朗读是体会诗歌情味的重要一环,不行忽视。 四、课文内容理解。 1、借助资料上的课文词句疏通,同学自学。请同学朗读课文词句理解,同学质疑。 2、关于对“气如山”的理解:资料解释认为“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气如山”是“北望被金兵占据的大好河山,心中的郁愤积累如山”之意。你同意“生气积累如山”这一说法吗? 探讨:理解成“生气积累如山”只是就这一单个句子的理解,加上“北望被金兵占据的大好河山”,所以“心中的生气积累如山”,这样的理解孤立地来看,好像很有道理。但是联系上下句,它却是说不通的。承上理解,“早岁哪知世事艰”也就是青壮年时期少不更事,根本不知道收复中原这件事竟是这样困难,所以诗人北望中原,立下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宏图大志,豪气如山;承下句理解,“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写的正是早年宋军在瓜洲渡和大散关与金兵作战,宋军大败金兵、收复失地、大获全胜令人鼓舞的两大战事,而也曾在此两地亲上前线,勘查地形,刺探敌情,所以后两句是“气如山”的具体表现,将报国愿望和为之付出的努力渲染得更为具体、鲜亮,故“气如山”作“豪气如山”理解更佳。诗人的报国壮志如山一样雄壮,如山一样坚决,如山一样不行动摇。 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有些惊异,此联不用动词,不用虚词,只用六个名词组接,接受蒙太奇手法构成一幅堂堂正正、浩浩荡荡的军容画面,形象飞动、画面壮阔。这种表现手法,在他之前极其少见,在他之后就较为常见了,如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也同样以几个名词组成而不着虚字。 五、诗中问题探讨。 1、 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因何事而“愤”,“愤”的根源又是什么? 探讨: 所愤之一乃“世事艰”。艰者,难也。“世事”也即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业,它到底有多难?只举同时代抗金英雄岳飞的患病可见一斑。抗金名将抱定“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整理旧山河,朝天阙”的壮志,杀得金兵闻风丧胆、节节败退,直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可就是这样一位抗金骨干,却正由于此被汉奸秦桧等民族败类以“莫须有”之罪诬害而死,年仅三十八岁。报国不仅无功,而且有罪,竟至死罪,这难度好像难于上青天了。 所愤之二乃“塞上长城空自许”之“空自许”。所谓“塞上长城”是指自己年青时以捍卫祖国、扬威边疆的名将期盼自己,认为自己就像万里长城一样,可以抵制千军万马。可是就诗人的经受来看,年青时参与进士考试因位于秦桧的孙子秦埙之前而被出名,入仕以后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罢官,可谓壮志难酬、请缨无路。着一“空”字,沉痛之极。 所愤之三乃“镜中衰鬓已先斑”。早年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如今已两鬓花白,祖国山河照旧裂开,宽敞人民照旧受难,自己却岁月蹉跎,年华空老,壮志难伸。着一“已”字,悲凉

文档评论(0)

183****549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