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基础模块》下册 第六单元 文言文选读 石钟山记.docxVIP

《语文 基础模块》下册 第六单元 文言文选读 石钟山记.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和体会文章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将情、景、理相融合的写法。 2.掌握文中常见实词的意义、词类活用及特殊文言句式。 3.理解并学习作者疑必有察,反对臆断,重视实地考察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理解因事明理,叙议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有疑必察,重视实践的精神。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导入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寄情山水的诗歌与散文并不少见,但被誉为“坡公第一首记文”的《石钟山记》,不仅以景物描写的形象生动见长,而且以说理透辟取胜,行文缓急有致,抑扬顿挫,诙谐风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东坡居士这篇别具一格的游记。 (二)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三)解释题目 石钟山位于湖口县鄱阳湖出口处。海拔61.8米,相对高度约40米左右,面积仅0.2平方公里。因山石多隙,水石相搏,击出如钟鸣之声而得名。尤以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曾夜泊山下,寻声探源,并撰写闻名天下的《石钟山记》而相得益彰。石钟山地势险要,陡峭峥嵘,因控扼长江及鄱阳湖,居高临下,进可攻,退可守,号称“江湖锁钥”,自古即为军事要塞,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登临山上,既可远眺庐山烟云,又可近睹江湖清浊。如在月色之夜,可谓“湖光影玉壁,长天一月空”。自古以来,文人雅士络绎不绝来此山赏景。如唐代李勃,宋代苏轼、陆游,元代文天祥,明代朱元璋,清代曾国藩等。郭沫若留诗《登湖口石钟山》于此。石钟山从唐代起就有建筑,经历代兴废,现仍存怀苏亭、半山亭、绀园、船厅、江天一览亭、钟石、极慈禅林、听涛眺雨轩、芸芍斋、石钟洞、同根树等景点,但多为清代重建。 《石钟山记》是一篇考察性游记。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夏季,苏轼由黄州赴任汝州的旅途中。文章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 (四)积累字词 彭蠡(lǐ) 郦(lì)元 钟磬(qìng) 李渤(bó) 扣而聆(líng)之 南声函(hán)胡 桴(fú)止响腾 铿(kēng)然 硿硿(kōng)焉 栖鹘(hú) 磔磔(zhé) 鹳(guàn)鹤 噌(chēng) 吰(hóng) 石穴罅(xià) 涵(hán)淡 窾(kuǎn)坎(kǎn)鞳(tà) 臆(yì)断 无射(yì) (五)整体感知 朗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1.各段的表达方式:1段、3段是议论,2段属记叙,即记游。 2.结构上前后有什么特点? 引导1,第一段针对谁对石钟山命名原因谈看法的? “郦道元、唐李渤” 引导2,第一段中郦道元认为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中说到的是什么? “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引导3,第2段写了几次水的声音? “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微波入焉”“与风水相吞吐” 学生回答: 首尾呼应:文章开始是针对郦道元、李渤的看法提出不同见解,结尾第三段又提到这两个人,所以是首尾呼应。第一段中的“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与第二段中的“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微波入焉”“与风水相吞吐”相照应,因此本文可以说前后响应。 3.郦道元、李渤、苏轼对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是从声音、还是从形状上阐述的? 都是从声音上阐述的。 4.郦道元、李渤、苏轼从声音上阐述石钟山命名原因,三者之间有什么区别? 郦道元是从水石相搏方面阐述、李渤是从敲石头上得出原因、苏轼是从水石相搏方面阐述的。郦道元、苏轼二人的原因是相同的,只是郦道元的说法简略一些,苏轼说的详细一些。李渤的说法完全和此二人不相同。所以,苏轼在文章最后说“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 第二课时 (一)文言知识积累 1.通假字 扣而聆之:“扣”通“叩”,叩击。 至莫夜月明:“莫”通“暮”。 汝识之乎:“识”通“志”,记住。 南声函胡:“函胡”通“含糊”,重浊而模糊。 及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考”通“拷”,敲打。 2.古今异议 自以为得其实(其实,古义:那事情真相;今义:实际上,副词) 空中而多窍(空中,古义:中间是空的;今义:天空中) 水石相搏,声如洪钟(钟,古义:一种乐器;今义:计时器) 将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水风波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