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_动点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初中数学_动点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动点问题 教学目标: 根据中考要求,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动点问题关键:化动为静,确定图形 2、掌握数学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 3、通过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活动,初步形成乐于探究的态度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能抓住瞬间,化动为静,确定出图形。 教学难点:进行分类讨论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例、已知矩形 ABCD中,AB=7,BC=4, 点P从点A出发沿射线AB运动,速度为2cm/s, 若设运动时间为t(s), (1)t为何值时△PBC等腰三角形? 讨论:可以分几种情况,你能画出来吗? [思路点拨]:抓住瞬间,确定图形 [数学思想1]:数形结合 二、问题变式训练 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例、已知矩形 ABCD中,AB=7,BC=4, 点P从点A出发沿射线AB运动,速度为2cm/s, 若设运动时间为t(s), (1)t为何值时△PBC等腰三角形? P点的运动,让△PBC的形状发生了改变,图形中还有什么在变化?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数学思想2]:方程思想、分类讨论 三、动脑创新 再探新知 已知长方形 ABCD中,AB=7,BC=4, 点P从点A出发沿射线AB运动,速度为2cm/s,点Q从点D出发,沿线段DA,射线AB运动速度为3cm/s,P,Q同时出发,若设运动时间为t(s), 当t为何值时,动点P与动点Q重合? 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请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 四、实践新知 规律运用 2.在Rt△ABC中,∠C=90°,AC=6cm,BC=8cm,点P由点A出发 ,沿AC向C匀速运动,速度为2cm/s,同时点Q由AB中点D出发,沿DB向B匀速运动,速度为1cm/s,连接PQ,若设运动时间为t(s) (0<t ≤3) (1)当t为何值时,PQ∥BC? (2)设△ APQ的面积为y ,求y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 五、课堂小结 收获一:化动为静定图形 收获二:数形结合定相似 收获三:比例线段构方程 收获四:关注全程分类讨论 效果分析 本节课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全体学生的潜力得到很大限度的挖掘,智力好的学生吃得饱,中等水平的学生吸收得好,差的学生消化得了, 学生人人学有所得。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师生平等、教学民主的思想, 师生信息交流畅通,情感交流融洽,合作和谐,配合默契,教与学的气氛达到最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教材分析: 动态几何问题是近几年各地中考试题常见的压轴试题,它能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力、空间想像力等多种能力,有较强的选拔功能。在近几年各地的中考试卷中,以动点问题、平面图形的平移、翻折、旋转、剪拼问题等为代表的动态几何题频频出现在填空、选择、解答等各种题型中,考查同学们对图形的直觉能力以及从变化中看到不变实质的数学洞察力。 课后测评 1.如图(a)所示,在△ABC中∠B=90°,AB=6cm,BC=8cm,点P从点A开始沿AB边向点B以1cm/s的速度运动,点Q从点B开始沿BC边向点C以2cm/s的速度运动. (1)如果P、Q分别从A、B同时出发,经过几秒钟,使S△PBQ=8cm2. (2)如果P、Q分别从A、B同时出发,并且P到B后又继续在BC边上前进,Q到C后又继续在CA边上前进,经过几秒钟,使△PCQ的面积等于12.6cm2. 2.如图所示,已知甲、乙两人分别从正方形广场ABCD的顶点C、B两点同时出发,甲由C向D运动,乙由B向C运动,甲的速度为1千米/分,乙的速度为2千米/分,若正方形广场的周长为40千米,则几分钟后,两人相距千米? 教学反思: 图形中的点、线运动,构成了数学中的一个新问题----动态几何。它通常分为三种类型:动点问题、动线问题、动形问题。在解这类问题时,要充分发挥空间想象的能力,不要被“动”所迷惑,而是要在“动”中求“静”,化“动”为“静”,抓住它运动中的某一瞬间,寻找确定的关系式,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课标分析: 1、了解动点问题关键:化动为静,确定图形 2、掌握数学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 3、通过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活动,初步形成乐于探究的态度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ehuan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505200300001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