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戰國文字「殷」字補釋
(首發)
《包山》楚簡有個作為姓氏使用的字作:
(63)(63)(182)(184)(186)(191)
字形从「」从「邑」,一般釋為「啟」字。如劉釗:〈包山楚簡文字考釋〉《出土簡帛文字叢考》(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4年3月)頁11、劉信芳先生說:「讀如啟」,見《包山楚簡解詁》(台北:藝文印書館,2003年1月)頁66。《楚文字編》412頁隸定作,大概也是認為字形是從「啟」的。李零先生認為上引諸字應分析為从邑从殷。李零:〈讀《楚系簡帛文字編》〉,《出土文獻研究》第五輯(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年8月),頁160。他的根據應該是《容成氏》53「(殷)」作:
如劉釗:〈包山楚簡文字考釋〉《出土簡帛文字叢考》(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4年3月)頁11、劉信芳先生說:「讀如啟」,見《包山楚簡解詁》(台北:藝文印書館,2003年1月)頁66。《楚文字編》412頁隸定作,大概也是認為字形是從「啟」的。
李零:〈讀《楚系簡帛文字編》〉,《出土文獻研究》第五輯(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年8月),頁160。
徐在國先生也根據《容成氏》「(殷)」字,認為上述《包山》諸字就是「殷」,並指出《璽彙》2581-2582「」均應改釋為「殷」:徐在國:〈上博竹書(二)文字雜考〉,簡帛研究網,2003年01月14日,
徐在國:〈上博竹書(二)文字雜考〉,簡帛研究網,2003年01月14日,/Wssf/2003/xuzaiguo02.htm。
(2581) (2582)
張新俊先生也根據《容成氏》53「(殷)」字的寫法,對「啟」、「殷」二字提出分辨的方法:《容成氏》簡34的「啟」字作「」,與簡53「(殷)」字有別。戰國時期的「啟」字,一般是从「戶」从「攴」(或从「又」)从「口」;「(殷)」字上部與「啟」相同,下則從「邑」。但是他認為《璽彙》2581舊釋為「肇」,能否改釋為「殷」,有待證明。同時《璽彙》2578「」字,與《曹沫之陣》44同形,應依《曹沫之陣》整理者李零先生的意見釋為「啟」。張新俊:《上博楚簡文字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博士學論文,2005年4月)頁13。《三晉文字編》532頁本有「殷」字,但787頁卻將《璽彙》2576-2578「」字直接隸定為「」,而不歸於「殷」字下,可見也不認為後者是「殷」。
張新俊:《上博楚簡文字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博士學論文,2005年4月)頁13。
謹案:《祭公》10「皇天改大邦殷之命」,「殷」字作:
(《祭公》10)
(2576)(2577)(2578)(《曹沫之陣》44)
可見上引《璽彙》2576-2578、《曹沫之陣》44確實應該釋為「殷」。施謝捷、周波兩位先生曾對六國、秦至西漢前期「殷」字寫法的變化有很好的歸納,文中已指出「」應釋為「殷」周波:〈秦、西漢前期土文字資料中的六國古文遺〉《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二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8月)頁253。:
周波:〈秦、西漢前期土文字資料中的六國古文遺〉《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二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8月)頁253。
秦、西漢前期用「殷」表示國名、殷姓之﹛殷﹜常見,用「」表示﹛殷﹜僅見於銀雀山漢簡《六韜》(二見)和漢印(一見)。(原注:此承施謝捷示知,「」釋爲「殷」亦從施說。)銀雀山《六韜》簡686-687:「今彼(殷)商,眾口相惑」,簡741:「(殷)民……」,「」字分別寫作、(左形稍殘)。「」所从「殷」字寫法與石經古文「殷」作形近(石經古文从「疒」當出於形訛)。漢印有「(殷)便私印」(《漢印文字徴》13.13),「」字寫作。六國文字多用專字「」、「」表示殷國、殷姓之﹛殷﹜。(原注:「」字或釋爲「啓」(參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744頁,中華書局,1998年),不確。)「」字見於晉璽(《古璽彙編》2576-2580),均用作殷姓之﹛殷﹜。(施謝捷指出《古璽彙編》2581、2582號首字與《古璽彙編》2576-2580號「」字區別僅在於从「土」與否,均應當釋讀作殷姓之「殷」(徐在國亦有類似看法,參徐在國:《上博竹書(二)文字雜考》,簡帛研究網,2003年1月14日),說是。)「」字見於包山簡182,上博《容成氏》簡53,分別用作殷姓、殷國之﹛殷﹜。銀雀山漢簡《六韜》、漢印用「」爲﹛殷﹜顯然是受到了六國文字的影响。
現在看來是可信的。其次,《祭公》整理者將字形隸定為「」,顯然是贊同上引李零、徐在國將「」釋為「殷」。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上海:中西書局,2010年12月)下冊頁174。《璽彙》2581-2582「」字舊釋為「肇」並不可信,因為「肇」寫作「」形是甲骨文、西周金文等早期的寫法,如: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