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2课时) 主备人:李益飞 反思人:李益飞 教学目标 1. 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注意节奏和韵律;结合朗读展开联想,感受诗歌情境(重点) 2. 感受诗歌中寄寓的情感,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重点) 3. 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学习欣赏古诗(难点)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一、导入 师:经过前几天的学习,我们通过朗读学习感受到了朱自清先生笔下独特的春景,也跟随着老舍先生领略了济南的冬天那一份满满的温情。那么今天,我们又迎来了几位诗人眼中那不一样的山河远阔。从诗歌体裁导入,让学生学习诗歌的时候有体裁意识。 从诗歌体裁导入,让学生学习诗歌的时候有体裁意识。 二、初诵诗歌,整体感知 师:首先我想请一位同学来试着读一读曹操的诗歌《观沧海》。 师:我们说朗读时要注意语速和语调,那么这位同学的处理到底适不适合这首诗歌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细细品味一下这首诗歌,希望在之后的学习中同学们能带着这个问题去思考,我们在课堂的最后再来对这个同学的朗读做一个点评。 三、诵读运用,细品词句 1. 这是一首古体诗,请同学们结合课后注释自行疏通诗歌大意。思考:作者笔下的沧海是怎样的,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的感受? 根据课堂情况,提醒孩子拿笔阅读,注意圈画批注。 根据课堂情况,提醒孩子拿笔阅读,注意圈画批注。 预设:我认为观赏到的沧海是辽阔的,我从“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句句子中感受到。这里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河中的山石耸立,给人一种壮阔的感觉。 师:这里描绘了水和石,想象一下,水波荡漾的动态,山石耸立的静态,一静一动,呈现在你眼前的画面。 师:那你觉得在朗诵这句话时应该怎么读?你能为我们读一读吗? 生:“澹澹”、“竦峙”要重读,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生范读) 师:读的不错,很有感情,把这种磅礴的气势读出来了。(生齐读) 预设:我认为观赏到的沧海是浩大、磅礴的。我从“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这句句子中感受到。大海在秋风萧瑟中,汹涌起伏着不尽的波澜,极富动态,从水波荡漾到波涛汹涌,气势更显磅礴。 师:你能为我们朗读一下这句话吗?这里的气势应该比之前更加强烈。(生1-2范读) 师:前四联作者描绘了很多景物,让我们感受到了这样一副浩大广阔的景象,我们连起来一起朗读一下,读出这种一动一静中的气势。 2. 同学们读的非常好,前四句我们通过具体的景物来感受到了这种浩大的场面,那么后面几句在写什么呢?我们继续交流。过渡的内容由实景向虚景转变。 过渡的内容由实景向虚景转变。 预设:日月、星汉(银河) 师:它为什么从观沧海写到了天上的星辰日月,你有什么理解? 生:太阳和月亮昼夜不停运转,好像都是大海吐纳的;天上的银河,星光璀璨,它们也都好像是出生于大海广阔的胸间。 师:通过同学的理解,同学们在脑海中想象一下这幅画面,这也是作者的一种想象,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生:若。 师:在这里就是一种虚写,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前面四句是实写。这是一首虚实相生的诗歌。请同学们一起朗读一下,读出这种浩大的气势。 四、熟读成诵,体会情感 师:诗歌的最后作者感叹:“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我很高兴,用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志向。作者要借这些景抒发什么样的情呢? 【作者简介】曹操,字孟德,建安时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 \t /item/%E8%A7%82%E6%B2%A7%E6%B5%B7/_blank 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208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子 \t /item/%E8%A7%82%E6%B2%A7%E6%B5%B7/_blank 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删除。 删除。 【背景简介】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 \t /item/%E8%A7%82%E6%B2%A7%E6%B5%B7/_blank 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207年)毅然决定北上征伐乌桓。后来在田畴的指引下,小用计策。大约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奠定了次年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得胜回师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明确】所以这首诗歌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选取了浩大之景,体现了一种壮阔、宏伟的气象,表达了作者胸怀天下的豪迈之情。所以刚刚第一位同学在朗读的时候是不是这种情感还不够,那么在学完这首诗之后,让我们再次用充沛的情感来诵读这首诗歌,感受一下这豪情壮语!(生齐

文档评论(0)

158****727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