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训诂学在中医古籍整理研究中的作用
目录
TOC \o 1-9 \h \z \u 目录 1
正文 1
文1:试论训诂学在中医古籍整理研究中的作用 1
1 对医籍词义的诠释 3
2 对本草学着作名物的训诂 4
3 将校勘与训诂结合整理医籍 5
文2:训诂学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的价值 7
一、介绍汉字来源及发展 7
1、象形字 8
2、指事字 8
3、形声字 8
4、会意字 9
二、区别形近字与易混字 9
三、归纳汉字形体及意义 10
四、了解汉字的文化和内涵 10
参考文摘引言: 11
原创性声明(模板) 11
文章致谢(模板) 12
正文
试论训诂学在中医古籍整理研究中的作用
文1:试论训诂学在中医古籍整理研究中的作用
训诂学与中医古籍的整理研究具有密切联系, 东晋训诂学家郭璞在他所注的《尔雅·释诂》中言:“此所以释古今之异言, 通方俗之殊语。”[1]唐代医学家王冰在《黄帝内经素问注序》中说:“蒇谋虽属乎生知, 标格亦资于诂训, 未尝有行不由径, 出不由户也。”王冰把训诂看成是进入医学之门的必经之路。从《黄帝内经》开始, 训诂就与医籍的研究紧密结合起来。
训诂与医籍的最早结合, 可以追溯到《灵枢·小针解》[2], 《小针解》几乎逐字逐句地解释了《灵枢·九针十二原》的意义, 《九针十二原》曰:“小针之要, 易陈而难入。粗守形, 上守神, 神乎神, 客在门。未睹其疾, 恶知其原。”《小针解》用训诂方法解释曰:“所谓易陈者, 易言也。难入者, 难着于人也。粗守形者, 守刺法也。上守神者, 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补写也。神客者, 正邪共会也。神者, 正气也;客者, 邪气也。在门者, 邪循正气之所出入也。未睹其疾者, 先知邪正何经之疾也。恶知其原者, 先知何经之病, 所取之处也。
这里的解释既有词义互训, 又揭示特定语境中的词的特定含义, 综合地运用了训诂手段, 从而为后世运用训诂方法整理研究古代医籍奠定了基础。
中医医籍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 仅保留下来的文献典籍就有数万种。这些古籍绝大部分没有经过整理, 即使经过前人整理的古籍, 也都是用文言文写的, 不仅正文现在绝大多数人看不懂, 就是前人所作的注释也有不少人看不懂。所以, 古籍的价值只有在经过整理之后, 才能被认识、被利用。古籍整理总是与训诂学相伴而行, 古籍整理为训诂学研究课题和研究目标, 训诂学的原理、方法在古籍整理中付诸实践。可以说, 古籍整理离开了训诂学就无法顺利进行。古籍整理的断句 (标点) 、文本校勘、注释、翻译等方面的工作都需要训诂学的指导[3]
下面以前代医家对中医古籍的诠释, 说明训诂学在中医古籍整理研究中的运用和方法。
1 对医籍词义的诠释
引用《说文解字》《尔雅》等着作诠释医籍
唐初医学家杨上善撰《黄帝内经太素》三十卷, 其注文多引《说文》, 如:揭, 奇哲反, 高举也。 (《五藏脉诊》注) 见《说文·手部》。眴, 胡遍反, 目手摇也, (《经脉厥》注) 见《说文·目部》。脽, 尻也。 (《经脉病解》) , 见《说文·肉部》
医家对医籍词义的诠释有互训、声训、义界三法, 其中《尔雅》的训释方法对中医古籍的诠释影响甚大。《尔雅》是我国最早的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沟通“正统语言”与其他语言系统问的词义关系的词学专着。《尔雅》在训诂学史上具有开创意义, 因为它在语词训释实践中, 反映了诸多训诂原则和训诂方法, 开创了中国训诂中的“词义互释”方法和“义界释词”方法, 为训诂学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4]
遵循这个原则, 医籍中大量使用同义词互训的方法, 如:内, 入也;入, 内也。更, 改也;改, 更也。清代中医训诂学家陈修园在辨似析疑方面重视同义词的辨析, 如《素问·疟论》曰:“夫痎疟皆生于风。”陈注云:“痎, 亦疟也。夜病者为痎, 昼病者为疟。”《素问·疟论》曰:“因遇夏气凄沧之水寒。”陈注云:“风寒为凄, 水寒为沧。”他更着重对同形词进行辨析, 如《素问·痹论》曰:“痛者, 寒多也, 有寒故痛也。”陈注:“上寒字言天之寒邪, 下寒字言人之寒气。”[5]
对医籍中通假字的辨析
通假字有时亦称假借字, 本是古人写的错别字, 古医籍中通假字比比皆是, 唐代以前古人对此研究甚少, 宋元时候较前有较大进步, 至清代始趋完善。唐代王冰注《素问》用“读为”通假借, 用“当为”校讹字, 表现了条理细密的一面。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气虚宜掣引之。”王注:“掣读为导。导引则气行条畅。”凡用“读曰”“读为”都表示两字音同或音近而通假。《素问·玉机真藏论》曰:“令人善忘。”王注:“忘读为怒, 字之误也。”段玉裁在《说文》“祗”字下提出:“古人云当为者, 皆是改其形误之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DB37T4871-2025 城市轨道交通试运行技术规范.pdf VIP
- 医疗美容病历书写基本规范.docx
- 最新2023版知识产权贯标GBT29490表单 知识产权组织环境、相关方需要和期望分析一览表[知识产权合规管理体系文件].docx
- 冰雪雕设计及制作工程招标示范文本.doc VIP
- 广州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永庆坊微改造正式.pptx VIP
- 19028 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方案(工程施工项目) (1).docx VIP
- 嘉世咨询-嘉世咨询2025中国集换式卡牌市场现状报告.pdf
- 招生话术培训课件.ppt VIP
- 教学课件-看得见的声音-.pptx VIP
- 安徽省血液透析管理规范.pdf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