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矛盾性格的形成及其特点分析.docVIP

李鸿章矛盾性格的形成及其特点分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李鸿章矛盾性格的形成及其特点分析 目录 TOC \o 1-9 \h \z \u 目录 1 正文 1 文1:李鸿章矛盾性格的形成及其特点分析 1 一、李鸿章与其矛盾性格的形成 2 二、李鸿章矛盾性格的表现 3 (一)认识方面:腐朽与开明的矛盾 3 (二)情感方面:忠君与爱国的矛盾 3 (三)意志方面:怯懦与坚忍的矛盾 4 (四)行为方面:和戎与自强的矛盾 4 三、小结 5 文2:苔丝狄蒙娜性格的矛盾性 5 参考文摘引言: 7 原创性声明(模板) 8 文章致谢(模板) 8 正文 李鸿章矛盾性格的形成及其特点分析 文1:李鸿章矛盾性格的形成及其特点分析 19世纪中后期,国际政治风云变幻,清王朝大厦将倾。李鸿章作为晚清第一重臣,影响着中国的内政外交,是中国近代史学习不可规避的人物。时人评之为“中国第一人”,梁启超评之“是为时势所造之英雄,非造时势之英雄也”[1];苑书义评之为“过渡时代之过渡人物”[2];其自评为大清的“裱糊匠”[3]。他既傲慢清高又忠诚仗义,既阴险狡诈又锋芒毕露,既争强好胜又忍耐宽容,既冷酷蛮横又温情脉脉,既开明通达又迂腐不化,既坚忍顽强又妥协怯懦——集矛盾性格于一身,这样的性格矛盾同时也体现了新旧时代的思想交锋。 一、李鸿章与其矛盾性格的形成 李鸿章(1823~1901年),字子黻、渐甫,号少荃、仪叟,谥文忠,安徽合肥人。他是官僚家庭出身,此后走上 “学而优则仕”的封建正统道路。19世纪中期,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李鸿章统带淮扬水师,后组建淮军,镇压太平军和捻军。此后,李鸿章累任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直隶总督,后又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筹办洋务,成为同治、光绪两朝的地方重臣。因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手握兵权,有人甚至称其“坐镇北洋,遥执朝政”。外交上,他坚持“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原则,处理过许多重大对外交涉,是中国外交的第一人,“负重望于外国”,却“负重谤于中国”[1]。观其一生,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但自甲午一役之日,国人皆斥为 “卖国贼”。把整个中国社会的成败责任担于李一人之肩,这是李鸿章的悲剧,亦是国人本身的悲剧。 19世纪的世界正激荡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资产阶级革命蓬勃兴起,西方文明正在大步发展,而晚清的中国却江河日下。中国封建社会已去向末路,同时却要面对代表先进社会前进方向的陌生敌人——帝国主义列强。中国人无法也无从参照历史,更不能叩问先祖,只能在摸索中前进。作为满清开明官员的李鸿章,其性格自然结合了这样新旧时代的双重特点。在这样的时代里,由于受清政府的局限、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长期官场氛围的熏陶和外交实践的感染,李鸿章逐渐形成了一种矛盾的性格。正是这种矛盾的性格,让他挣扎于历史的漩涡之中,注定了其悲剧的结局,以至于现今仍备受争议。下面,笔者将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来说明李鸿章的这种矛盾性格。 二、李鸿章矛盾性格的表现 (一)认识方面:腐朽与开明的矛盾 李鸿章为封建地主官僚家庭出身,接受过正统的儒家思想文化的教育,奉行“学而优则仕”的正统观念。因此,李鸿章的思想认知,主要内生于整个延绵数千年的中国封建文化体系,洋务运动仍以中国纲常伦理为体,比如他提的“和戎”外交思想,亦与中国人千年秉承的华夷秩序观念相关联。这种深刻的传统思想使得李鸿章表现出了明显的地主阶级封建官僚的腐朽性。 李鸿章同时也是一个开明的官僚,他在《筹议海防折》中,全面论证了中国处于“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遇到了“数千年未有之强敌”[4]。他走在变法改革的前沿,倡导洋务运动,实现军事现代化,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开办新式学堂,派人出国留学。在统治阶级中,他的认识水平是最高的。 总的来说,腐朽较开明是占上风的。1896年,俄国财政大臣维特评论李的印象说:“从中国文明的角度看,他是高度文明的,但是从我们欧洲的观点来看,他是没有享受什么教育,也并不文明。”[5]可见,李鸿章的文明开化仅仅停留在较低的水平。可以说,他的脚已经跨进了新时代,而脑袋却停留在旧时代。 (二)情感方面:忠君与爱国的矛盾 李鸿章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有浓厚的忠君思想,尽管不见得是忠于光绪皇帝,但一定是忠于大清的。他把自己比作清王朝的裱糊匠,悉心补葺。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之时,有人为李献计“拥两广自立为亚细亚洲开一新政体”[1]。可李鸿章断然拒绝,直到他签完《辛丑条约》,口吐鲜血,仍坚持向朝廷奏谏,贡献余热。 近代中国,忠君与爱国不能完全等同。当人民的利益与君主的利益发生冲突时,李会毫不犹豫地站在君主一边,镇压太平军和捻军就是例证。他高贵的顶戴花翎是用人民的献血换来的。他的“爱国”的确掺杂了过多忠君的成分,但也不能简单认为李鸿章就是“卖国贼”。他也曾考虑到民族利益:在与

文档评论(0)

asen199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