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伯恩斯坦对语言社会学的认识与贡献
目录
TOC \o 1-9 \h \z \u 目录 1
正文 1
文1:伯恩斯坦对语言社会学的认识与贡献 1
一、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对话与融合 3
(一) “社会学研究中心”:对话缘起与理论互补 3
(二) 元对话:对话学理与互利性 5
二、结构主义社会学与文化人类学的学养 7
三、语言的“失落”与社会学研究的“语言学转向” 8
四、语言社会学:语言研究的社会学“回归” 12
五、结语 14
文2:社会对语言变化的影响探究 15
一、影响语言变异的社会因素。 15
( 一) 语言变异和社会因素。 16
1. 语言变异。 16
2. 社会因素。 16
( 二) 影响语言变异的社会因素的具体体现。 17
1. 政治。 17
( 1) 社会阶级和地位。 17
参考文摘引言: 17
原创性声明(模板) 18
文章致谢(模板) 18
正文
伯恩斯坦对语言社会学的认识与贡献
文1:伯恩斯坦对语言社会学的认识与贡献
Abstract: This paper is going to explore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Basil Berteins sociology of language. The study shows that Berteins early language investigation is based on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which sets an overall framework for his linguistic code research. A“cultural turn”is taken within the notion of“code”with the iights from American anthropologists and Vygotskys cultural-historical psychology. Later, George Meads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and Durkheims social labor division theory help Bertein develop his linguistic study to the cotruction of his pedagogic discoue theory. Berteins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on language is one of the outcomes of the“linguistic turn”in sociology in the 20 th century, building a bridge between linguistics, psychology and sociology for the study of language/discoue as well as the inter-relatiohip among language, mind and reality。
Keyword: Basil Bertein; sociology of languag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引言
巴兹尔·伯恩斯坦 (Basil Bertein) 是20世纪英国着名的社会学家, 学术思想涉及多个学科领域, 在语言学、教育学、社会学以及教育话语理论等方面建树卓越, 其作品“被社会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学家而熟知”[1](1)。伯恩斯坦的主要成果收录于四卷本论文集《阶级、语码与控制》 (Class, Codes and Control) 和《教育、符号控制与身份:理论、研究、批评》 (Pedagogy, Symbolic Control and Identity:Theory, Research, Critique) 一书。从个人学术发展史的角度来看, 伯恩斯坦的语言社会学思想孕育于社会语言学调查, 其间受到系统功能语言学家韩礼德 (Halliday) 和哈桑 (Hasan) 的重要影响, 创造性地发展了“语码” (code) 的概念;而后从文化—历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 (Vygotsky) 和美国文化人类学家萨丕尔 (Sapir) 、沃尔夫 (Whorf) 等学者的作品中汲取营养, 把言语使用研究推演到社会文化层面, 使“语码”具备了社会符号功能。不仅如此, 伯恩斯坦深受后结构主义社会学的影响, 特别是福柯 (Fou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