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量音技术索隐(论文范例)
目录
TOC \o 1-9 \h \z \u 目录 1
正文 2
文1:中国古代量音技术索隐 2
一、中国古代量音技术实践的描述 2
二、中国古代量音技术的主要内容 3
(一)中国古代量音技术的音高标的是长度 4
1.上古时期经验性量音技术体现为先民对谐音音程的把握 4
(1)舞阳贾湖骨笛邻音音分值[4]与谐音列音程比较表 5
(3)玉门火烧沟陶埙构成音程(测音结果)与谐音列音程比较表 5
(4)西周时期部分出土甬钟构成音程与谐音列音程比较表 6
2.谐音列音频序号的自然数列特征 6
(三)上古经验性量音技术对后世的影响 8
1.关于笛类乐器的量音 8
(3)《续文献通考?笛制》记载 8
2.等差观念在调律方法上的反映 9
(2)刘焯律(《隋书?律历志上》⑦: 9
(四)中国乐律学史上的量音器 10
1.均钟 10
2.京房准 11
3.荀勖笛律 11
4.梁武帝“四通” 11
5.陈仲儒准 11
6.王朴律准(旧五代史?卷145志七 ?乐志下) 12
7.朱载弦准 12
8.杨荫浏的量音尺 13
(五)中国古代量音技术的重要历史文献 13
三、当代中国古代量音技术的理论研究 16
注释: 17
文2:归去来兮辞索隐三例 18
参考文摘引言: 22
原创性声明(模板) 22
文章致谢(模板) 23
正文
中国古代量音技术索隐(论文范例)
文1:中国古代量音技术索隐
作者简介:郭树群(1949~),男,天津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学报《天籁》副主编(天津 300171)
收稿日期:2011-06-18
《吕氏春秋?大乐》记载:“乐之由来者远矣,生于度量,本于太一”。这句话的直译就是“乐的来源极为久远,它的产生以一定的度量为依据,以太一为本源。”这一充满哲理的话语,承载着音乐发生学的诸多内涵。体现在乐器制作方面,则可以理解为对乐器进行“量音”的规范。这一文献的产生是战国时期的事情。然而,其反映的观念却渊源久远。大概先民从蒙昧初开,有了乐器观念后,就有了这种“量音”的概念。所以对于中国古代“量音”技术的探寻,确有所本,且历史源流清楚,特征明显。随着当代中国乐律学史课题研究的深入,特别是近期赵宋光先生“从先秦到两汉道家自然观在乐律学中的数理表述对今人的启示”学术报告的发表①,更为沟通古今,探寻乐律学史上确乎存在的古代量音技术起到重要的催化作用。为此,笔者在赵先生学术报告引发的学术冲动中,尝试着对中国古代量音技术的发展进行粗浅地勾勒,敬请学界哲人指正。
一、中国古代量音技术实践的描述
关于中国古代量音技术的实践,从出土的贾湖骨笛中已可见到。
图1 贾湖骨笛图②
如图所见,这批“骨笛一般长20多厘米,直径厘米左右,形制固定,制作规范,大多为七孔,个别笛子在主音孔旁还有调音用的小孔。有的笛子在穿孔前先划上等分符号,然后在符号上钻孔。这说明当时在制作笛子时,是经过精确计算的。”[1]先民对于乐音度量的实践铭刻在考古发现的距今8000年的乐器上,已毋庸质疑。
此外,孔义龙在《论一弦等分取音与编钟四声音列》一文中指出“与西周编钟正鼓音列音程关系相适应的是弦长的等差关系(等差数列:即在一组数据中任何相邻的两数之差均相等),这一规律正好符合等份弦长的节点比例特点。换言之,甬钟正鼓音列的设置特点是弦长作等份取音的结果。”[2]这一编钟调音规律的发现,正好与先秦正律器“均钟”的考古发现不谋而合。古人是利用均钟实现着对于乐器音高的度量。由此而酝酿出了见于记载的先秦钟律。
图2 均钟图
由于量音器均钟的存在,还可判断上古时期即已出现的七弦琴亦当是以弦的长度度量取音的。七弦琴靠有形或无形节点取音的历史传统恐怕已为乐律学界所公认。无形的自然之节后来演化为徽位,而这自然之节则是谐音列一系列谐音的明确位置。因此流传至今的七弦琴“大、小间合”的调弦法,以弦的节点与全弦的应和关系来确定谐音音程,从而见证着这一千古不变的量音技术的传承。应当说七弦琴量音实践承载了中国古代量音技术主要内容。
二、中国古代量音技术的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量音技术的主要内容包括:音高标的物、音高标准和量音器。
(一)中国古代量音技术的音高标的是长度
古人依据发音体的震动长度选择乐音,比照为弦长或管长,模拟为各种乐器上相对应的乐音。《吕氏春秋?古乐篇》所载,黄帝令伶伦作律的传说故事记有有史以来最早的律管数据为三寸九分,它明确地标示为长度。
(二)中国古代量音技术的音高规范是音响世界的自然规律――谐音列。
图3 谐音列谱表
谐音列反映的是一个发音体基音发音时,这个发音体同时要做的分段振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