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凌虚台记》读后感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其文学成就可望其项背者寥若晨星。我们知道,生活中的苏轼也是一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豁达之人,更是一位充满正能量的学者,深得后世人们的喜爱与尊重。然而,读了苏轼的《凌虚台记》后,才发现苏轼还有另外“可爱”的一面。
《凌虚台记》写于苏轼任陕西凤翔府判官一职时期。文章首段点破了台的缘起。太守筑台意旨本在观山,苏轼行文也正缘山而起,由山而台。然后苏轼连用四个“山”字,写尽山之高、景色之美后却笔锋一转,说太守居住终南山下还不知山之俊美,由此而引出了几丝遗憾,也让筑台观山以尽情理。这种笔调吐露了年轻苏轼的政治主张,在艺术上使文章挥洒自如,姿态横生。
文章第二段叙写筑台经过,太守杖履而游,游而见山,见山而思异,思异而凿池筑台。其中“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化静为动,把山峦赋予了动态的活力,给人以清新自然、流动变化的美的享受。接下来叙写台成之后登台观山的情景,为台取名为“凌虚”埋下了伏笔。
文章第三段是全文的重心。作者议论纵横,把兴废成毁的自然之理说得鞭辟入里。“物之兴废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是立论的蓦础,作者用它启开议论的笔端,然后由近及远,从眼前的凌虚台延伸到漫长的历史,凌虚台的未来自不待言。接着作者又进一步由台及人,“夫台犹不足恃议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最后把凌虚台的意义和价值“化有为无”。
苏轼作《凌虚台记》时,进入仕途仅仅两年,正是胸怀一腔政治梦想、追求励精图治的时候。陈希亮也是一位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很愿意为当地百姓办实事的官员。陈太守让苏轼作《凌虚台记》,也是出于一片爱才之心,希望杀一杀苏轼的傲气,以利于他的进一步成长。当时的苏轼并未觉察,作了这样一篇唱反调的《凌虚台记》。陈太守竟也心胸开阔,将这则记一字不落地刻于石碑之上,二人的小小恩怨也化解了。后来陈太守积劳成疾,病死在工作岗位,苏轼还专门给陈太守写了一篇墓志铭表示怀念,同时还写了一首《凌虚台诗》。
这篇文章通篇读来,由山筑台、由台而化、由化变无,层层紧扣、环环深入,名为替凌虚台作记,实则是化台为无,令人惕然移觉、回味无穷。
瑕难掩瑜,伟大的文学奇才的一点“小毛病”在其非凡成就的映衬下反而显得更加可爱!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关于印发《关于推动中央企业加快司库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资金管理的意见》的通知.docx VIP
- 转炉和阳极炉讲解.ppt VIP
- 往届二外小升初分班数学测试卷(有答案).pdf VIP
- 2025年全国中小学校党组织书记网络培训示范班在线考试题库及答案.pdf VIP
-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监理规范sl288-2014表格》2016年1月更新.docx VIP
- 线路题库维护考试题库汇总.docx VIP
- 轮毂设计验证计划和报告(DVP&R).xls VIP
- 2025年国家低压电工作业证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pdf
- 新版GMP口服固体制剂多品种共线生产风险评估报告.pdf VIP
- 重庆某220kv变电站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精品).doc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