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代民族音乐美学的意识觉醒(音乐美学论文资料).docVIP

浅谈当代民族音乐美学的意识觉醒(音乐美学论文资料).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当代民族音乐美学的意识觉醒(音乐美学论文资料) 文档信息 : 文档作为关于“文学、艺术、军事或历史”中“世界名著”的参考范文,为解决如何写好实用应用文、正确编写文案格式、内容素材摘取等相关工作提供支持。正文9815字,doc格式,可编辑。质优实惠,欢迎下载! 目录 TOC \o 1-9 \h \z \u 目录 1 正文 2 文1:浅谈当代民族音乐美学的意识觉醒 2 一、民族音乐美学思想溯源 2 (一) 大音希声 3 (二) 天人合一 3 (三) 文明信仰 4 二、制约:当代民族音乐美学的思想桎梏 5 (一) 理论·现实 5 (二) 物质·精神 6 (三) 审美·社会 7 三、嬗变:当代民族音乐美学的意识觉醒 8 (一) “本我”到“真我”转变 8 (二) “人性”与“国性”交织 9 (三) “艺术”向“价值”过渡 10 文2:音乐美学的实用价值 11 一、音乐美学对社会音乐活动的影响 11 (一)影响音乐批评家的价值导向 11 (二)解释新的音乐现象 12 二、音乐美学对学校音乐教育的影响 13 三、音乐美学对个人的影响 14 参考文摘引言: 15 原创性声明(模板) 16 文章致谢(模板) 17 正文 浅谈当代民族音乐美学的意识觉醒(音乐美学论文资料) 文1:浅谈当代民族音乐美学的意识觉醒 我国民族音乐富含鲜明的艺术性特征, 其本质是社会现象的折射与情感价值观念的诉求, 或歌颂或嘲讽, 或光明或黑暗, 都交织着无数悲喜。曲折多变的旋律与复杂明暗的情感叠加导致真实性极高的音乐意象纷至沓来, 由此呈现出多元化、区域性、文化性特征, 这是我国传统民族音乐审美理念的重要形成依据。[1]在发展与融合的当代文化传播趋势下, 交互式机制作用的强化与文化融合程度的加深催化民族音乐美学思想得以丰满与升华, 经济审美价值、文化审美价值与情感审美价值的糅合为时下民族音乐的审美与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 却又提供了时代文明的趋势“蓝本”, 由此衍生的音乐美学思想涵盖了传统优秀民族美学范畴, 却又限定了时代标志。[2]因此当代的民族美学思想在受限于桎梏之中时, 通过不断融合创造, 开创出多元化觉醒意识, 以符合民族音乐当代发展的审美原则与价值诉求。当代民族音乐美学思想桎梏的制约与自我意识的觉醒源自于社会生活与民族审美理念, 究其根本, 是文明发展的催化, 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前提。 一、民族音乐美学思想溯源 我国民族音乐美学思想源自于历史文化, 而历史文化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再现, 其历史文化具有目的性与社会性特征, 因此民族音乐美学在不同历史阶段随着时代文化的交叠更替而具备与众不同的美学思想特征。 (一) 大音希声 “大音希声”源自于老子的哲学思想观, 其本质是关于“有”与“无”之间的辨析, 继而演化至音乐美学范畴, 将虚实与音乐真谛予以关联, 从而体现民族音乐的独特之美。[3]宇宙万物的本源为“道”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 但“道”却又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 因此“道”的本质是“无”, 在音乐美学观念中, “大音”谓之美, 但其“恍兮惚兮”, 其本质是“道”, 不可为人力所听闻, 所以“大音希声”的本质是以“无”为音乐立法方式, 以“无”作为音乐审美标准方是最美妙的音乐。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大小弦的交错之间是虚实转换, 待到“声暂歇”后, 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缓缓蔓延, 最终音乐之道成就“大音希声”的美学论。听乐者在交错复杂的器乐演奏中逐渐取其本质, 回归本我, 最终思绪宁静, 领悟音乐的独特意蕴。庄子曾言“无声之中, 独闻和焉”, 这种无声之境从动到静, 从有到无, 其实表明的是民族音乐的美学思想着重于以音塑心、物我两忘的境界追求, 听乐者随着音乐起伏而逐渐平静, 冥冥中入定本我之境, 体会到自我意识汇总最美妙的音乐, 这是“大音希声”的美学观, 更是我国民族音乐审美价值的最高体现。 (二) 天人合一 汉代儒家思想家董仲舒将中华传统文化主体予以剖析分解, 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价值观念, 其中“天”主指法则或真理, 认为人应该根据法则行事, 而天人合一不仅是一种思想, 更应该是一种状态。[4]浅层的“天人合一”追求自然纯粹, 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深层的“天人合一”则强调本质还原, 即拨开繁杂修饰, 焕发真实之魅力。以音乐美学视阈来看, “天人合一”将音乐与道理相结合, 即和谐有序的音乐才能喻之美。受到这种审美理念的影响, 汉代无论是宫廷赋乐还是民间小调, 皆注重音乐与环境、音乐与人甚至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和谐, 如宫廷礼乐的恢弘磅礴或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zbalala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深圳市巴啦啦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广东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40300MA5FCP2R75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